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理论 > 藏象学说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胆的病机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胆汁生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调节,所以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碍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多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而引起,或因中焦湿热重蒸,阻遏肝胆的气机,致使肝胆郁热化火,胆汁排泄失调。

    胆病的临床常见症状有寒热往来,口苦、胁痛、黄疸等。其发生机制如下:

    寒热往来:外邪客于足少阳胆经,由于少阳为枢,外出于阳则发热,内入于阴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之证。

    口苦:为胆气上逆,胆液上泛所致。

    胁痛:胆位于右胁下,胆的经脉循行于两胁,若肝胆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气血流通不利,即可发作胁肋胀满疼痛。

    黄疸:为肝胆疏泄失职,胆液排出不循常道,逆流于血脉,泛溢于肌肤所致。

    胃的病机

    胃为“水谷之海”,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

    胃的病机,主要为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障碍,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病理变化。导致这些病理变化原因虽多,但从胃的本身来说,主要有胃气虚、胃寒、胃热和胃阴不足等。

    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多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嗳气、恶心、呕吐等。

    胃脘胀痛:多由情志抑郁,或宿食停滞,从而导致胃气郁滞,和降失职,气机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故发胃脘胀满而痛。

    消谷善饥:多由胃热炽盛,腐熟功能亢进,水谷消化加速所致。

    胃脘嘈杂:多由胃热(火),或胃阴亏损,虚热内生,胃腑失和所致。

    纳呆食少:多由胃气虚弱,腐熟功能减退,和降失职所致。

    小肠病机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也即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而下行的水谷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把水谷精微转输于脾以营养周身,并把剩余的糟粕和水液,下注于大肠或渗于膀胱而排出体外。

    一旦小肠的生理功能失调,如失于受盛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则可见食下则腹痛,泄泻或呕吐等症;如其化物作用减退,则可出现食后作胀、便溏、泄泻和完谷不化;如其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则可见清浊混淆,吐泻交作,腹中剧痛等症。

    小肠病临床常见的症状有泄泻、尿赤灼痛等症。

    大肠病机

    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也就是接受小肠传送下来的糟粕,吸收其中剩余水分,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因此,大肠的病变,多表现为排便的异常。

    大肠的传导失司,可由湿热或寒湿之邪,或由饮食所伤,食滞不化等因素所致;湿热、寒湿与大肠之气血相博,气滞血瘀可致下痢赤白粘冻、里急后重;脾胃运化失司,脾肾气虚不能固摄,则可引起便秘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

    大肠失于传导而致便秘等,可由阳明实热燥结,胃气下降,肺气壅盛于下而失清肃引起;也可由阳虚不运,中气虚弱,肠液枯涸等因素引起。若大肠传导涩滞不利,阻滞大肠经脉的气血运行,久则积瘀成痔。若湿热结于大肠,营气不行,逆于肉理,卫气归而不得复返,则可使局部肌腠发生肿胀疼痛,以致肉腐化脓,发为肠痈。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