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病因及辩证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2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②湿痹:也称着痹。湿犯经络,关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肿胀,治宜祛湿通络。

    (2)内湿:多由脾失健运引起,湿阻气机。在上焦胸闷,恶心,口淡、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渴而不欲饮,治宜芳香化湿;在中焦脘腹痞闷,饮食不化,肢体困重,尿少,苔厚腻,治宜苦温燥温;在下焦则足肿、淋浊、带下、尿少,便糖,治宜淡渗利湿。

    (五)燥及燥证

    燥是秋天的主气,故燥病多见于秋天。外燥与气候环境有关,内燥则是由于体内精血减少,或过多用温燥药物或食物,或热性病后期,或汗、吐、下后所致。

    1.燥的性质和特点

    (1)燥性干燥,伤津耗液,故燥病常有口干鼻燥,皮肤干裂,毛发不荣,干咳、便干、尿少等表现。

    (2)燥邪易伤肺胃:因肺主津液的输市,主呼吸,燥邪必先犯肺,胃为水谷之海,喜润而恶燥。

    2.常见的燥病:

    (1)外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①温燥:燥有偏热,风热感冒兼有肺燥伤津。发热,恶寒、口渴,目赤,咽痛,咳痰不爽带血丝,尿短赤,苔薄黄而干,治宜辛凉透表润燥。

    ②凉燥:燥而偏寒,秋天或气候干燥时的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口干咽燥,咳嗽少炎或无痰,苔薄白而干。治宜宣肺解表。

    (2)内燥:吐泻汗下过甚,或热病久而伤津或久病致精血耗伤均可形成内燥。表现口渴咽燥,干咳,皮肤干燥,粗糙,毛发干枯不荣,大便秘结,舌苔薄而无津,脉细涩,治宜润燥。

    (六)火及火证

    火与热互称,火证热象,且较热更为明显,并多有炎上的表现。凡旺于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火可因直接感受湿热三邪热极化火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五邪在一定条件下入里化火。内火由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壅寒不通,郁而化火所致,加肝火,胆火,心火,胃火等。

    火证虽有外感及内伤之别,但临床上主要表现是里证。

    1.火的性质和特点

    (1)火为热之极,属阳邪,其性暴烈,有炎上的特点。其病为热证,高热,怕热,烦燥不安,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尿短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红肿热痛之疮疡为火毒。心火的口舌生疮、胃火的牙龈肿痛,肝火的目赤涩痛等均为火炎上的表现。

    (2)火邪易伤津液,出现口渴喜冷饮,舌干少津,尿少便干等,津液耗损不甚,脉失濡养而有拘急或动风现象。

    ③火热之邪使血流加速,甚则迫血妄行,加之火热灼伤脉络,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紫斑等。

    2.常见的火证:

    (1)实火:感受火邪热邪引起,或因外感其它病邪后转化。表现发病急,面红目赤,肿痛,高热恶热,烦渴,口干舌燥,尿黄少,便干结。甚或狂燥、昏迷、谵语。或有吐、衄、便尿血及发斑等,舌质红,舌苔黄黑芒刺,脉洪数有力,治宜滋热泻火。

    (2)虚火:多因脏腑阴阳失衡,阴虚则内热如脏腑津液耗损,再加外邪引动,则生虚火。起病较缓慢,病程长,低热,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两颧绯红,口干咽燥,失眠、盗汗,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

    二,七情

    七情既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中各种影响的精神和情志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如果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引致人的精神情志波动剧烈或突然,或持续时间长,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即为七情致病。

下一篇:八纲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