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天地"即是乾坤,是生成男女的本源。
《周易》将人与万物的本原归结为乾坤、天地、阴阳……这一切又都可以用"-"、"- -"两种符号表示,"-"、"- -"又是"气"的符号、"象"的符号、"理"的符号。由此派生出后世气本论、象本论、理本论等不同学派。
《易传》还论述了人性、人德问题,人性、人德与天性、天德是一致的,而天性、天德又是天道的同义词,因而人性、人德问题就是人道、天道问题。《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继承阴阳之道而善良美好,成就阴阳之道而具有人之本性。阴阳之道是天道、天德,也是人道、人德。天德天道的本质是一阴一阳,功能是"大生"、"广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大德、盛德就在于生生、日新。《易传》是以泛道德主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和人类的。而这一切又最终归结为一套卦爻符号系统。
一阴一阳是符号,生生不息,日新月异体现为阴阳的相摩相荡、相互转化,也体现在六十四卦符号的变易之中。
4.《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
《黄帝内经》是一部先秦两汉时期的经典,虽以医学为主,但却汇集了当时哲学、人文学、天文学、气候学、历法学、音律学等内容,体现了道家、儒家的某些思想。其主要是论述人的生命活动的(包括生理、心理、病理等),因而在人的本原、人的生命规律、人与天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观点,称得上是一部难得的人学著作。
《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由于禀受天地之气而产生,又依靠天地四时之法而成就,如果称天地之气为先天,那么四时之法则为后天。无论是先天天地之气,还是后天四时之法,都离不开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的本源: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一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其实就是阴气、阳气,阴阳为人的生命本原就是气为人的本原。《内经》认为人体由"气"构成,"气"是生命的本质,这种"气"是精微的、具有特殊生命力的、物质和能量合一的东西。"气"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决定人的生成上,而且表现在人生成以后的所有生命活动上,包括人体的强与弱、健康与疾病、寿与夭、生命的运动过程等等。与其它经典不同,《内经》在先秦儒道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邪气、五脏六腑之气等等概念,创立了气化生命学说,从而极大丰富了"气"学理论。
阴阳还被《内经》用来描述人的生命结构。人的腹背、手足、内脏组织都被划他为阴阳,最典型的是五脏六腑、十二经络。
在人与天地的关系上,《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这与《易经》及先秦各家的基本思想一致,在此基础上,《内经》作了发展,在人与天地是怎样相应的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学说--这就是"四时五脏阴阳五行"学说。将天地类分出三阴三阳六气、五行之气等,将人体类天地 人 体阴阳六气四时五行之气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九州、九野十二经水日 月东南西北四海东南西北四方 六经之气五脏之气十二脉三百六十五节九窍、九脏十二经脉二目髓、气、血、水谷四海手足耳目分出六经之气、五脏之气等,然后将两一一对应起来
可见《内经》不是泛泛而谈天人相应,而是作了一一落实,这种落实不仅体现在生理现象上,而且体现在人的病理变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