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辨证 > 病因辨证 > 正文

病因及辩证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3)寒性收引:寒在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出现恶寒、无汗、寒客血脉则血脉收缩而显紧脉;寒在筋骨、经络,则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

  (4)寒邪由表入里易于化热:寒邪使腠理闭寒,阳不能泄,阳气内闭而化热,或邪正相争,阳盛于外;或邪传阳明.入里化热。

  2.常见的寒证

  (1)外寒:寒邪由外侵入机体而致病。

  ①伤寒:外感寒邪,客于肌表,营卫运行不畅,腠理闭阻,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身痛、苔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

  ②  寒痹:寒邪伤络或筋骨、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得热痛减,遇寒加剧,治宜温经散寒。

  ③中寒:寒邪直接伤里,腹痛腹泻、肠鸣、呕吐清水,或战慄身凉,四肢冷,脉伏,治宜温中散寒。

  (2)内寒;:阳气虚弱后各脏腑功能低下,衰退出现阳虚里证,畏寒肢冷,气短、唇青、腹胀便溏。纳差,腰脊冷痛,小便频数,男子阳萎,女子带下清稀。

  (三)暑及暑证

  暑为夏天的主气,与火、热有共性,均属阳邪,但暑邪引起的暑病有季节性或多在烈日、高温环境下发病,且无内暑。

  1.暑的性质和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为热:感暑而病表现高热、口渴、脉洪等一源火热征象。

  (2)暑气升散,耗气伤津:升散则腠理开,汗出而易伤津、耗气,津伤则口渴,心烦、尿短,气伤则倦怠无力,甚至卒然晕倒。

  (3)暑多挟湿:暑天多雨、潮湿,且因炎热而食生冷,易伤脾胃,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故暑病易挟湿,有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

  2.常见的暑证:

  (1)伤暑:身热,多汗,头痛无力,气少倦怠,恶心、胸闷、口渴喜饮,脉虚数,治宜解表清暑。

  (2)中暑:突然发病、头晕痛,恶心呕吐,身热,,烦躁,无汗,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厥冷,脉大而虚,或虚而数。治则:急用芳香开窍,醒后用甘寒清热。

  (四)湿及湿证:

  湿为夏月之主气,故长夏多湿病。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自内生,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

  1.湿的性质和特点

  (1)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引起脾胃气机不畅,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2)湿性重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秽浊不清的白带、白浊、湿疹、疮疡流水等均属湿证。

  (3)湿性粘滞:湿邪致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留着不易除去,病程较长。

  2.常见的湿证

  (1)外湿:

  ①  伤湿:湿邪致伤表,即表湿证。恶寒发热,头重身重,因倦乏力,胸闷,口不渴,苔白滑,脉浮缓,治宜解表胜湿。

  ②湿痹:也称着痹。湿犯经络,关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肿胀,治宜祛湿通络。

  (2)内湿:多由脾失健运引起,湿阻气机。在上焦胸闷,恶心,口淡、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渴而不欲饮,治宜芳香化湿;在中焦脘腹痞闷,饮食不化,肢体困重,尿少,苔厚腻,治宜苦温燥温;在下焦则足肿、淋浊、带下、尿少,便糖,治宜淡渗利湿。

  (五)燥及燥证

  燥是秋天的主气,故燥病多见于秋天。外燥与气候环境有关,内燥则是由于体内精血减少,或过多用温燥药物或食物,或热性病后期,或汗、吐、下后所致。

  1.燥的性质和特点

   (1)燥性干燥,伤津耗液,故燥病常有口干鼻燥,皮肤干裂,毛发不荣,干咳、便干、尿少等表现。

上一篇:瘟黄
下一篇:疫疹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