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心开窃于舌”,“舌为心之苗”,并把舌面分为四个区域和五脏六腑相应,即:舌尖区属心、肺,舌:中部属脾、胃,舌根区属肾,舌的两边属肝胆。据此,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是指以心为中心的五脏六腑,那么舌就是反映五脏六腑状况的一面镜子、一块标牌了。古人把写舌诊的专著取名叫《金镜录》、《舌鉴》等,可算是一语道破真谛。
俗话说“不怕舌上脏,就怕舌上光”。“舌上脏”,指舌上有物;“舌上光”,指舌上无物。舌上之物,苔也。为何舌上有苔则“不怕”,舌上无苔而“怕”,这还得从望舌与诊断疾病的意义说起。
舌诊,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有专门论述,后来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可以通过诊察病人舌的颜色、形态、性质、变化,来了解人体内脏的寒热、虚实、气血盛衰、病情轻重等情况,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人正常的舌呈淡红色,质地柔软,活动自如,舌面上铺有一层薄薄的、颗粒均匀、干燥适中的白苔,中医常描述为“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首先要观察舌体,从颜色、形状、动态上去辨别脏腑精气的盛衰存亡和疾病的预后转归。一般说来,舌体浅于常色而呈淡白颜色的,多为虚寒的表现,是由于人体内红细胞减少,血浆蛋白低下,内分泌功能减退,基础代谢降低等因素而导致血色变淡、组织水肿造成的,如各种类型的贫血、慢性肾炎有浮肿表现的病人大都呈现淡白舌。舌体深于常色而呈红色或深红色的,多表现为热病,前者热轻,如感染性疾病、高热、肺炎等;后者热重,如慢性消耗性的结核、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败血症等。生成这种颜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疾病使机体的基础代谢增高,舌发生炎性充血,血管扩张,加之黏膜萎缩变薄,使血色易于透露的缘故。舌体呈青紫色的,有寒有热,但多与瘀血有关,如慢性肝炎、肝硬变、呼吸循环衰竭、缺氧症等。现代研究认为,它的形成主要和静脉瘀血、缺氧等因素使血液中还原血色素增加有关,因为这种血色素的颜色特别青紫,另外也和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相对缓慢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如果舌的形状发生了异常变化,对于疾病的诊断也有参考价值。一般表现为舌体胖大的,多与水浸、痰溢、湿热、心火有关,如水肿病人、消化不良病人等。表现为舌体瘦薄的,多为阴血亏虚之象,可见于一些疾病的晚期和一些严重的感染时。表现为舌体出现裂纹的,是热伤阴液、阴虚血枯的表现,如高热、脱水、营养不良的患者。表现为舌体生芒刺的,为病邪猖獗、热毒内伏的特征,像猩红热、重症肺炎等。
舌的动态也会发生异常变化,如有的病人突然出现舌头强硬,运动不灵活,或不停颤动,乃至舌体偏向一侧的,说明神经系统有某种损害,要考虑到中风、癫痫、肝昏迷发生的可能。有的人久病而见舌体软弱,伸卷无力的情况,是气血虚极、阴液亏耗造成的,宜迅速补气养血增液。还有的病人反复将舌伸出口外,在口唇、口角四下吐弄的,发生于成人则多为心脾有热、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的危象,小孩则多为智能发育不良的表现,临床上如高热、毒血症和伸舌样痴愚者皆可见到。
望舌苔,是舌诊中与望舌体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中的一方,和望舌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舌苔是由胃气蒸腾而成,它的变化对诊断疾病有积极意义。当病人表现为白苔时,病情是比较轻浅的,多表现在外感风寒或一般性感染的患者身上。
正常的白苔不超过1.5mm,如果白色不断加厚,甚至可达到1cm以上时,说明寒冷和水湿的程度也在加重,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及胸水、腹水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一定时期可以见到这种情形。舌苔由白变淡黄,由淡黄变棕黄,由棕黄变焦黄,是疾病由表入里,病情逐渐加重,热象次第增高的病变升级过程,如肺炎、胆囊炎、阑尾炎病人病情加重时,就常有这种变化,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舌苔的颜色继续变深,出现由浅黑→灰黑→棕黑→焦黑→漆黑的变化时,尤应高度警惕,这是口腔内一些对药物不敏感的霉菌大量繁殖的产物,提示病情严重恶化,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重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