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⑤ 餐具要清洁卫生,容易持握、进食方便,而且应坚固耐用,不易破损。注意餐前后清点数目,发现短缺要及时查找,以免发生意外不良后果。
(9) 狂证可因躁动过久而发生全身衰竭,甚至衰竭死亡,要加强保护措施,必要时与其他患者隔离。工作人员要和霭、耐心、禁止训斥、威胁或戏弄病人,积极治疗控制躁动,减少体力消耗。
(10) 对癫证木僵病人,加强生活护理,保持床单被褥清洁、定时翻身,每日做口腔护理,预防褥疮及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11) 患者服用中药方法可打破常规,合作时一次服光。要鼓励病人自己服下。对不合作者可以设法改变剂型或服用方法,或给药途径,保证给药量。
(12) 亲自看病人服药,如有可疑应用压舌板检查口腔内有存药。服药后要观察片刻,以免病人用探吐等方式拒服药物。有时病人可能将药物藏在口袋内床褥下等处,要随时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因以说服教育及妥善处理。
4、 养生指导
(1) 加强生活调摄,充实精神生活。养成生活规律、起居有节的习惯。培养业余爱好,保持乐观情绪。
(2) 坚持治疗服药,配合气功及体育疗法,增强体质,巩固疗效。
(3) 家庭和社会,要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气氛与人际关系,多给予关心、爱护,使之感受到幸福与温暖。避免不良情志刺激,预防发病。
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 病因病机 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 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 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 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 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 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 辩证论治
(1) 阴寒证:
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 痰浊证:
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 血瘀证:
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 气阴两虚证:
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主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3、 辩证施护
(1) 一般护理:
① 对严重心痛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胸痹病人要注意休息,适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