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诊疗 > 中医护理 > 正文

中医给药护理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2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3)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根据病情需要,选定最佳的给药时间,以利药物尽快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减少毒副反应。
    ①一般疾病口服给药分一日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小时给药。
    ②危重病证应及时给药,并应选择能最快发挥疗效的给药途径。
    ③解表药,若病情许可,应于中午前阳分时间给药,以顺应阳气升浮,助药力祛邪外出。
    ④治咽喉疾病,给药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使药液能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⑤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
    ⑥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用于消食导滞的药物,则在饭后服,以达开胃、导滞之功效。
   ⑦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宜在饭后服。
    ⑧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
    ⑨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服用,以利消除肠胃积滞;泻下药,按“日哺人气收敛”之理,应入夜睡前给予;止泻药,按时再服,泻止药停。
    ⑩驱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药。
    11、补益药,一般宜饭前服用。
   12、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补阳药,宜午前服。
    13、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经期服用。对肝郁气滞之痛经病人,应在行经前3-5天服用疏肝理气药。若在月经期服用理气活血方药,不仅可使痛经缓解,而且也有利于月经周期的调节。
    14、特殊情况应遵照医嘱执行。
    2、中药的起效时间
    所谓起效时间,是指服药开始到药物发挥疗效所需的时间。例如:服用辛温解表剂后,若见病人周身微汗出,恶寒、头痛症状减轻,全身感到轻松感,一般约0.5-1小时,这就是药物的起效时间。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药物的起效时间,以观察药物的有效无效或继续用药或更换药物时参考。

    服药方法及护理
   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1、汤剂服法
   (1)分服法:即是将一日一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2)顿服:将一剂汤药一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常用于急危症的抢救治疗。
  (3)频服:是将一天的药量,少量多次服用。多用于上部疾病,尤其是咽喉或呕吐病人。
  (4)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如治疗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败血症等,多用此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2、中成药服法
    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1)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
   (2)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
   (3)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
   (4)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5)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服药温度也是服药方法中应注意的内容。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或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时,属“寒者热之”和“治热以寒”之法,以减少病人服药格拒。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属“热者寒之”、“热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