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给药时间与护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活动有很强的时间节律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营卫生会》说:“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气受矣。”《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指出:“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哺慧,日出甚,下哺静;……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静;”以上说明人体正气随天时阴阳盛衰而变化,指出一天之中五脏病的病情变化规律。
古代的“子午流注”更是集中地反映了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规律。它认为心脏功能午时(11-13时)最强,子时(23-1时)最弱;肾功能酉时(17-19时)最强,卯时(5-7时)最弱等。临床实践表明,大多数心脏病患者多在夜间发病和死亡,肾气虚弱的肾炎患者,以早晨浮肿最明显。说明“子午流注”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为提高药物的效果,护理人员应掌握给药时间护理知识。
1、重视给药时间
给药时间应与人体内部活动的节律相一致。即阳药用于阳长时,阴药用于阴长时。升药用在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如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则或方药时,应选定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扶阳抑阴,而祛除病邪。同理,凡需借助阴气祛邪的病证,在选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则或方药时宜在傍晚或午后阴长之时服用。同时,由于时辰不同,人体阴阳气血盛衰也不同,病情轻重自然亦有所别,加甚缓解,均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要重视给药时间,把握住时机,在天之阳气旺的白昼治疗三阳经病,以借阳经主时的天之阳旺,使正胜邪退而使病愈。同样,在天之阴气旺盛的黑夜治疗三阴经病,也是借阴经主时的天之阴旺,使正复邪去而达病愈。这样的给药时间,既可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可减少毒副反应。护理上也应重视给药时间的原则。
(1)根据疾病的部位确定给药时间: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先服药而后食之;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指出了疾病部位不同,服药时间也应有别。如治疗上焦疾病的,宜在饭后服药;治疗下焦疾病的,则宜在饭前服药。而病在骨髓、四肢者,宜在夜间吃饱饭后和在早晨空腹服药。
(2)《千金方》中指出:“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下痢诸不差,用乌梅黄连蜜丸日三夜二。”、“疟疾寒热日再三发,恒山甘草汤相去如人行五里一服。”以上论述,说明疾病一旦发生,就应该立即按医嘱给病人服药,以达药到病除早康复目的。同时指出了要根据病证不同,确定给药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