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诊疗 > 针灸大全 > 正文

针灸保健防病历史与现状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宋代直至明清,针灸保健防病有显著的进展。

    一、艾灸成为主要保健之法。根据中医理论,灸法有温阳散寒、助元固本之功,加之灸法价廉易得,灸法简便可自行操作等,这就使得艾灸普遍推广,成为延年益寿的经济有效的手段。明代《医学入门》提到:“凡一年四季,各薰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为了验证针灸保健的实际临床效果,一些医家还作了亲身试验。如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述:“予旧多病,常恐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在保健灸的操作上,出现多种灸法,包括单纯的艾灸(直接灸或隔物灸),薰灸法(类似现代艾条灸)等。还有一种鼠粪灸,《针灸资生经·卷三》载:“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保健灸的壮数,一般认为与年龄有关,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扁鹊心书·卷上》)。亦有每季一灸的,壮数则可少至一壮。保健灸的选穴上,以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膏肓等穴最为常用。

    二、针灸防病之法日趋完备。宋代王执中提出了:“灸绝骨、三里等穴,凡遇春秋,常灸以泄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针灸资生经·卷四》)。元代的《卫生宝鉴》中,又据中风之中脏和中腑的不同,分别提出预防之法:“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中腑之候,……病在左,则灸右,病右则灸左。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脏之候,不问是风与气,可连灸此七穴(指百会、大椎、风池、肩井等等——作者)。”至明·杨继洲,更进一步加以总结,他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首先指出要灸药结合:“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其次,强调预防灸的时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最后还要求注意饮食及生活起居等,使之达到更好的预防目的,炙绝骨、足三里预防中风的实际效果,通过现代医家的验证得到了肯定。

    在这一时期,针灸保健防病的观念已为越来越多医家所接受。明代著名针灸家高武所言:“无病而先针灸曰逆,未至而迎之也。”(《针灸聚英·卷三》)就是颇为生动的概括。

    现代进展

    针灸保健预防,在现代取得了迅速发展。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就把灸法作为一项全民性的保健措施加以推广。在1937年,从元旦起,日本曾掀起了一个全民灸足三里的运动,以增强民族体质。他们把灸法称之为养生灸,将它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并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等谚语。我国广泛开展针灸防病保健工作,约在20世纪50、60年代。早期的重点为针灸防病,且以各种急性传染病为主。近30余年来,针灸保健工作日益引起重视,同时预防的内容也逐渐转移到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种上来。须要指出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西方国家掀起世界性的针灸热潮,针灸保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兹将现代概况,分述如下。

    一、针灸预防病种日益增多。据我们粗略统计,就近50多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而言,针灸预防的病种已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既包括流感、流脑、菌痢、急性灰髓炎、疟疾等多种急性传染病,也可防止或减轻中风、冠心病、休克、破伤风等危重病症的发生,并对外科感染、输血输液反应、人流综合反应、产后出血等急性症候亦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近些年来,针灸还被用于预防癌症化疗时所出现的毒性反应。竞技综合征,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病种,用针灸进行预防,特别对其中的考场综合征,有明显效果。

上一篇:灸法保健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