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
(一)取穴
主穴: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配穴:肾上腺、小肠、风湿线、交感。
风湿线位置:位于 耳舟中,自锁骨穴至肘穴间连线,本穴呈线状。
(二)治法
每次取2~3主穴,1~2个配穴。开始可以针刺为主,体质强者针双侧,体质差者针单侧,并接通电针仪,以密波刺激,开始刺激强度宜轻,以后逐渐加强,时间为45分钟左右,随症情好转,延长留针时间。当病情趋向稳定,可用磁珠(380高斯)贴敷配合针刺,即一耳针刺,取针后在另一耳贴敷磁珠。方法为将磁珠先置于0.7×0.7厘米见方之小方块胶布中,于所选穴位测得敏感点后贴上,并作按压。值得一提的是,对本组处方中主穴心穴的位置,有不同意见,有认为在原心穴之偏内上或偏内下部位,有认为在耳甲腔最凹处[7],须作仔细测定。耳针在心衰期间或治疗初期可每日1次,待症状改善后,可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穴位据症情变化而更换,以3个月为一疗程,停针7天,再作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115例,治疗前心力衰竭Ⅱ度和Ⅲ度者共88例。Ⅰ度心衰27例。治疗后,心力衰竭Ⅱ度和Ⅲ度仅6例,Ⅰ度心衰34例,死亡6例,而其他69例心功能恢复。同时劳动力也得到了恢复,治疗前115例中,全休77例,半休28例,无1例全班;治疗后,除6例死亡外,全休5例,半休44例,全班达57例。表明耳针是有一定疗效的[8]。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内关、郄门;2、间使、心俞、肾俞、脾俞。
配穴:分2组。1、神门、心、交感、肾、肺、肾上腺(均为耳穴);2、阴陵泉、阳陵泉、曲池、外关、丰隆、神门、中脘、足三里、肺俞、三阴交、太冲。
(二)治法
主穴行穴位注射。在本病发作期,选第1组穴,以5%葡萄糖液2毫升加丹参注射液2毫升行交替注射;配合备用第1组穴(耳穴)行耳针治疗,每次选3~4穴;在症状改善后,则改用第2组主穴行穴位注射,每次取2穴,药物同上;同时以配穴之二组穴行体针及有针治疗,每次选2~3个体穴和3~4个耳穴。选时宜辨证,如抗风湿用阳陵泉、阴陵泉、曲池;强心安眠用神门、三阴交等。另,如有风湿活动者用复方当归注射液2毫升,心衰用辅酶A100单位行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423例,显效54例,有效292例,无效77例,经10余年随访观察,总有效率为82.7%[9]。
【主要参考文献】
[1]方云鹏。针灸治疗风湿性心脏病30例介绍。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7;(9):35。
[2]黄友德。新针疗法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04例的临床体会。新医药学杂志 1973;(10):17。
[3]王樟连。针刺治风湿性心脏病疗效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4;(5):55。
[4]钱黛华,等。针刺内关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疗效的探讨。中国针灸 1982;2(4):8。
[5]邬亦贤,等。针刺内关穴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疗效及机理探讨。中医杂志 1981;22(7):49。
[6]唐相林。腕踝针治疗心房纤颤,30例。辽宁中医杂志 1986;10(5):38。
[7]陈巩荪,等。耳针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66。
[8]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耳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15例疗效分析。新医药通讯 19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