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灸与火针代灸可同用亦可交替使用,熏灸每次以一穴为准,火针则不超过5壮一穴。每日灸治1~2次,不计疗程,以愈为度,疗效不佳者可配合针刺及三棱针刺血。
(三)疗效评价
共治79例,痊愈56例,显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4]。另通过对10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灸治观察也证实,灸法对退热、抗休克和防治肾功能损害的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疗法[5]。
电针
(一)取穴
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三阴交、太溪。
配穴:烦躁不安加劳宫、涌泉;恶心呕吐加内关、太冲。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前后穴位可交替使用。先针刺各穴后在肾俞及三阴交穴施以电针刺激,连续波或疏密波,频率20~32次/分,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治疗中应用利尿药物。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出血热无尿患者,共观察13例,经1~15次治疗其24小时尿量均高于2400毫升,而过度到多尿阶段。其中5例仅治疗1~6次即解除无尿症状[6]。
体针
(一)取穴
主穴:神庭、风池。
配穴:眼眶痛加阳白;偏头痛加太阳。
(二)治法
主穴均取,据症酌加配穴。以28号1.5寸针针刺。神庭穴向上平刺0.5~0.8寸;风池取双侧,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1寸,太阳穴(双侧)斜刺1寸,阳白向下平刺0.5寸。风池穴应引发出向前额或鬓角的针感,余穴均须有酸、胀、重的得气感。然后用平补平泻手法运针1~2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恢复期头痛头晕症。共观察40例,经2次治疗,痊愈36例,有效4例,有效率100%[7]。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肾、膀胱、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交感。
配穴:心、肺、脾、大肠、三焦、脑点等。
(二)治法
选准耳穴后先用75%酒精消毒皮肤,再用0.7×0.7cm胶布将一粒王不留行籽固定于耳穴上,每隔2小时顺次按压耳穴共10分钟左右,双耳交替,隔日贴换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24例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贴压24小时,尿量达500ml以上者为13例(占54.2%),贴压48小时,日尿量达500ml以上者为22例(占91.7%)。经14~21天住治疗均痊愈出院[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内关。
(二)治法
药液:胃复安注射液8~10ml。
双侧均取,用5~6号针头抽取胃复安,穴位常规消毒,直刺进针,患者有酸、麻、胀感后推注药物,推注完毕拔针,按压针眼,防止出血,每日2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用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呕吐患者,共167例,经治疗24小时内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者152例,全部病例在36小时内症状完全消失[9]。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莉。针刺对出血热少尿期患者的利尿作用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1984;3(4):42。
[2]宋小鸽,等。艾灸对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大鼠免疫功能及抗病毒作用的影响。针刺研究 1992;17(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