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瘙痒消失,紧损完全恢复正常;显效: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尚有少量皮损有轻度苔藓化,瘙痒已止;有效:皮损范围缩小,瘙痒已止;无效: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
共治230例,临床痊愈59例(25.6%),显效59例(25.6%),有效99例(43.0%),无效13例(5.8%),总有效率为94.2%[2~5]。
围刺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取28号1.5寸长毫针,从阿是穴(即皮肤区)周围沿皮向中心进针,深度约0.5~1寸。每次据皮损大小,进10~30针不等,使针尖均集中于皮损区中心,不留针。亦可将余针拔去后仅留四周4根针,接通电针仪,频率500~600次/分,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电针15~20分钟。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左右。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6例,临床痊愈106例(84.2%),显效6例(4.7%),有效12例(9.5%),无效2例(1.6%),总有效率为98.4%[7,8]。
针灸
(一)取穴
主穴:风池、大椎、曲池、血海、阿是穴。
配穴:合谷、委中、足三里、承扶、天柱。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其中阿是穴必取,配穴1~2穴。一般穴位,毫针刺入得气后,捻转提插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5~30分钟。阿是穴用围刺法,据皮损大小进针数支至十数支不等,不断捻转,使胀感向四周放散,留针30分钟。或采用艾灸法,用艾条点燃后在距灸处的皮肤约3厘米处,围绕皮损区边缘缓慢向中心移动进行薰灸,直至皮色转红,表皮发热,据皮损大小每次施灸时间约20~60分钟。在开始施灸前几分钟,痒感可能增剧,但继续施灸即可消失。也可嘱家属与病人自灸。阿是穴围刺或艾灸可同时进行,亦可隔日交替使用。上法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如针灸欠佳者,可用皮肤针在皮质区叩刺后拔罐。
(三)疗效评价
共治37例,临床痊愈27例(48.6%),有效8例(25.7%),无效2例(5.7%),总有效率为95%。本法尚有一定复发率[9]。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肺、内分泌、皮质下、三焦; 2、耳背静脉、膈、阿是穴。
配穴: 痒甚者加神门,热甚者加耳尖,因情志不畅者加心,病久不愈者加枕,热甚瘙痒剧烈者加耳尖放血。
阿是穴位置:皮损的耳廓相应部位。
(二)治法
主穴任选1组,配穴仅与第1组穴配合,第1组穴操作: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均取双侧。先以毫针刺一侧耳,获胀痛等得气感后,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可间断运针,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2组穴用放血法,以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次选1~2穴。刺血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将针速刺入约2毫米深,挤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片刻,隔日1次。上述均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耳针法,共治69例,痊愈59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6%[12];割治法31例(部分配合体穴)31例,临床痊愈27例(87.1%),有效3例(9.7%),无效1例(3.3%),总有效率为9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