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疗效评价
粗针(原名赤医针)上法治疗920例,治愈率在95%左右[7,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期门、阿是穴、胆俞、鸠尾。
配穴:中脘、阳陵泉。
阿是穴位置:腹部压痛最显著处。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K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或注射用水。
以主穴为主,疗效不明显者改取配穴。每次取1~3穴,阿是穴必取。阿是穴须用皮内注射针头刺入,将注射用水0.3~0.4毫升注入皮内,使局部成典型橘皮样变(不可注入皮下,以免影响效果)。余穴可注射其他三种药物中的任一种,针入得气后,缓缓推入。维生素C每穴0.3~0.5克,维生素K3每穴0.5毫升,当归液每穴0.3~0.5毫升。穴位注射,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65例,胆绞痛有效率93%~100%[9~11,14]。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胰胆、迷根。
配穴:肝、十二指肠、神门、交感。
(二)治法
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针刺右侧,疼痛未止再针左侧。捻转运针,刺激须强,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每5~10分钟行针1次;或以0.25%普鲁卡因在上述耳穴注射,每穴0.3毫升。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治疗106例,止痛有效率84~97%[12,13]。
指针
(一)取穴
主穴:胆俞。
(三)治法
患者取俯卧或伏案位,医者以双拇指按揉胆俞穴,壮实者施力重,瘦弱者可轻柔些,以酸胀为度。每次施术5~10分钟。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0例,疼痛消失10例,显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15]。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寿良。针治胆道蛔虫病一例记实。江苏中医 1959;(4):31。
[2]童袁泰,等。针灸、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48例初步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1959;7(6):547。
[3]王健秋。针刺结合药物驱虫治疗胆道蛔虫症271例疗效观察。针灸杂志 1965;(1):17。
[4]高云甫。针刺胆俞 脾俞治疗胆道蛔虫病520例临床分析。江西中医药 1981;(4):27。
[5]梁栋富。针刺至阳穴治疗胆道蛔虫病34例。福建中医药 1985;6(1):31。
[6]宋宗俭。针刺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262例。中国针灸 1981;1(2):15。
[7]福建南平市立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880例临床观察报告。中西医急腹证通讯 1976;(2):30。
[8]袁安仁,等。赤医针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福建医药杂志 1980;(3):5。
[9]王诗铭。腹部阿是穴皮内水针疗法对胆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48,北京。
[10]唐建国。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症。湖南医药杂志 1987;(1):62。
[11]许毅。当归液胆俞 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症。赤脚医生杂志 1975;(1):36。
[12]南通医学院附院内科。针刺耳迷根穴治疗胆道蛔虫症23例临床观察。医疗教育参考资料 19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