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概述】
胸痛,系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的统称。多与心肺有关,危急之候常见。早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就有“心痛,心烦而意(噫)。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泰(太)阴温(脉)”的记载。说明古人很早就应用针灸治疗本证。及至《内经》,述之更详,如《灵枢·厥病》篇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先取京骨、昆仑”。晋代的《脉经》和《针灸甲乙经》分别提出用心包经的五输穴和巨阙等多个穴位治疗本病。
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胸膜炎、大叶性肺炎等病症均可归属于本证范畴。
【病因病机】
此证病因多系外感内伤,病位在心与肺。或因七情内伤,气机郁结,血行迟缓不畅,气滞血瘀;久病入络,痹阻心脉,脉道不利,不通则痛。亦可素体阳虚,复感寒邪;阴寒内伏,胸阳不展,气血闭阻而发为胸痛。亦有因外感风热,内蕴于肺,邪热灼津成痰,痰热交结于里,壅塞经脉而发生胸痛。
【辩证分型】
(一) 气滞血瘀
痛如针刺,部位固定,脉象沉涩,舌质紫暗或现瘀斑。
(二) 胸阳痹阻
胸痛引背,气短胸闷,汗出肢冷,脉象沉细,舌谈苔白。
(三) 痰热壅肺
胸痛咳嗽,身热烦问,咳吐黄痰或铁锈色痰,脉滑数,舌红苔黄腻。
【治疗】
(一) 气滞血瘀
1.治则:行气活血。
2.处方:膻中、内关、足三里。
3.方义:膻中位于胸前,乃足太阳、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阳、任脉等五脉之会,能宽胸利气,促经气运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俾瘀阻得通,以治标之实;足三里为足阳明之合,善运脾健胃,助气血生化之源,可补本之虚;内关既为心包经之络,又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难经》),宁心镇痛有殊效。本型症候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三穴合用,可收标本同治,化瘀祛痛之功。
4.治法:膻中穴针尖向下平刺,反复运针,内关穴宜用气至法导针感放射至前胸或侧胸,上二穴均用泻法,足三里施以补法。留针至胸痛消失或明显缓解。留针期间反复间断运针。
5.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七》:“实则心暴痛,……内关主之”。
《圣济总录·针灸门》:“治胸痹心痛,穴天井、临泣、膻中,或灸百壮”。
《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心气疾病:心俞、内关、通里、大陵、中冲、膻中、上管、鸠尾。”
《类经图翼·十一卷》:“脾心痛:痛如针刺。内关、大都(五壮)、太白(五壮)、足三里(连承山)、公孙”。
(二)胸阳痹阻
1.治则:温阳宣痹。
2. 处方:心俞、巨阙、郄门。
3.方义:心俞在背位于阳,内应于心,巨阙在胸位于阴,心之募穴,二穴合用为俞募相配,针补而复灸之,可温通心阳,疏调心气;郄门,心包经之郄穴,善宣胸痹而止心痛。应用此方,能振奋衰微之阳气,消散郁结之阴寒。
4. 治法:心俞、郄门均应导出气至针感达前胸,巨阙针法同膻中。心俞、巨阙施补法,并以艾卷温灸针柄,郄门平补平泻(即“总论”之基本手法)。
5.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四》:“心俞、膻中、通谷、巨阙、太仓、神府、郄门、曲泽、大陵主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