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一)血压调控机制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有一套完整的血压调控机制,通过调节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来维持动脉血压的稳定,神经冲动和体液因素是完成血压调控的主要因素。目前根据血压调节起效的快慢和维持时间长短,将血压的调控机制分为三类。
l、血压的短期调控机制--------神经调节即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来调节血管的舒缩(周围阻力)与心脏功能,其特点是起效快(可短至几秒钟)、调节能力强,但作用时间短。其过程主要包括压力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和中枢缺血反应。①压力感受器反射:通过压力感受器(位于颈胸部各大动脉壁,尤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感受主动脉及其周围大血管腔内压力变化(尤其处于快速变动中的血压),其传入冲动反馈性调节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引起血压的反向变化。该反射在血压的短时调节中最为重要,由于它既可以对抗血压升高,又能阻止血压降低,故又称之为缓冲反射。②化学感受器反射:它是通过位于颈两侧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血管腔内血流(接受血中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刺激),将冲动通过第IX、X对脑神经传人延髓,调节呼吸循环中枢功能。该反射对呼吸的调节比较有效,而对血压的调节能力有限,并且只对过低的血压(<10.6 kpa)才有调节作用。③中枢缺血反应:这是近年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血压调控机制,其主要内容是当血压下降至头部供血不足时,血管运动中枢本身便被激活,激活的直接原因是脑细胞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普酸等)的堆积。
2、血压的中期调控机制一跨毛细血管容量转移与牵张所致的血管扩张 前者是指当动脉血压升高时,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到组织间隙的血浆量增多,循环血量减少,血压四降,反之亦然。后者是指血管(尤其容量血管)随血容量增加、压力升高而管腔反射性扩张的反应;反之也可通过容量血管收缩来代偿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血压下降。
3、血压的长期调节-------肾脏对循环血量的调节 肾脏可以通过水盐的排出维持血容量的平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起着关键作用。当钠盐摄人增加时,体液量增多,血压升高,抑制 RAAS活性,使肾脏对水盐的排泄增多,血压恢复正常;当钠盐摄人减少时也会发生上述相反的变化。
从上述三种人体血压调控机制来看,神经因素和体液因素的协调配合是维持人体正常血压的重要因素,一旦某一环节发生障碍便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二)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目前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神经因素 交感神经在高血压的短期调节中起主导作用,但对血压的长期调节也有作用。高血压的主要特征是总外周阻力增加,在这一过程中交感神经起到了什么作用?目前研究认为交感神经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但在高血压的维持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原因目前认为与下列外因素有关:①中枢缺血反应;②高盐饮食使下丘脑前部对下丘脑加压区的抑制作用减弱,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高;③应激刺激的反应:如长期紧张、忧郁等情绪反应均可作用于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交感神经反应性增强。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后主要通过下列机制引起血压的升高:①兴奋心脏B1受体,增加心排量;②兴奋周围血管a受体,增加周围血管阻力;③通过收缩肾脏小动脉,减少肾血流,激活RAAS;④通过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压。
2、体液因素
(1)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RAS由一系列肽类激素及其相应的酶组成,它对调节人体血压、水分、电解质和保持容量内环境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其中尤以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作用最显著,它是目前已知内源性升压物质中作用最强的激素。最近的研究发现,RAS不仅存在于血循环中(循环RAS),在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如肾脏、肾上腺、心脏、血管壁、脑等)也有RAS(组织RAS)。进一步的研究还证实,在高血压的发病中高肾素型高血压与循环见格活性升高有关,而正常肾素与低肾素型高血压除与醛固酮增加、水钠储留有关外,组织RAS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年在临床应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仅对高肾素型有效而且对低肾素型高血压治疗也有效的事实也证实了上述理论。当然,循环RAS与组织RAS的关系相当复杂,它们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还有许多并未搞清,有待今后的研究。
(2)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血循环中正常浓度的胰岛素引起的生物效应低于正常的一种现象。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很多,包括受体前缺陷(如胰岛素分子结构异常。胰岛素原转变为胰岛素不完全、血循环中胰岛素持抗物的存在等)、受体水平缺陷(如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受体亲和力减低等)和受体后缺陷(如肥胖、糖尿病、尿毒症等人近年发现高血压(尤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胰岛素抵抗的现象很普遍,并且发现胰岛素抵抗在血压持续升高之前或高血压早期就已存在,临界高血压患者的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血压者,从而推断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发病有一定关系,但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3)心钠素(ANP):ANP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贮存和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它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对抗RAS和加压素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常伴有ANP反应的降低,这可能与高血压长期刺激ANP释放增加继发的ANP受体下调(ANP受体数量减少和对ANP的亲和力降低)有关。
( 4 )内皮素(ET):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血管活性多肽,对心血管、肺、肾、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功能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ET可引起动脉、静脉及微血管强烈而持久的收缩,此作用不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存在,也不受 a 及p受体阻滞剂的影响,但可被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所逆转;ET还可加强心肌收缩力;通过收缩肾动脉降低肾血流,激活RAAS。上述ET缩血管、正性肌力、肾效应和激活RAAS是其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 5 ) 加压素(VP):VP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一种神经肽,因其具有抗利尿作用,故又称为抗利尿激素。此外VP对维持正常血压的稳态和血管紧张性也有一定作用,近年研究表明,VP主要是通过对心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来调节血压的,高血压(尤其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往往有血浆VP浓度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