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口腔溃疡部位:
口
口腔溃疡科室:
五官科 口腔科
口腔溃疡相关疾病:
暂无
口腔溃疡相关检查:
1.轻型口疮 好发于口腔粘膜角化差的部位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数目不等散在分布,边缘整齐,周围有红晕感疼痛。有自限性及复发史。愈后不留瘢痕
2.疱疹样口疮 溃疡小且数目可多达20个以上分布较广泛,无成簇及融合现象。患者有疼痛及伴有头痛低热等全身症状。愈后不留瘢痕。
3.腺周口疮 好发
口腔溃疡概述:
口腔溃疡:也称复发性口疮,是―种反复发作的口腔粘膜疾病。它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灼痛难忍,同时能引起多种并发症。中医所辩证论述: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因七情内伤,素体虚弱,外感六淫之邪,致使肝郁气滞,郁热化火,心火炽盛,胃火上攻,心肾不交,虚火上炎熏蒸于口而发病。欲治愈此病,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医院专家组,历经长期的临床治疗与研究,科学地采用“祛腐清胃,祛腐生肌”等系列疗法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让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不再承受溃疡的折磨和恶变的危险!
口腔溃疡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首先与免疫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的患者表现为免疫缺陷,有的患者则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也就是由于各种因素,使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反映,而引起组织的破坏而发病。其次是与遗传有关系,在临床中,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我们常常看到,父母一方或多方若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那么,他们的子女就比一般人更容易患病。另外,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作,常常还与一些疾病或症状有关,比如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或迁延性肝炎,结肠炎等,另外贫血,偏食,消化不良,腹泻,发热,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月经周期的改变等等。随着一种或多种因素的活跃、交替、重叠就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乱,也就造成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频繁发作。
口腔溃疡诊断:
口腔溃疡鉴别诊断:
口腔粘膜溃疡和糜烂虽然都是口腔粘膜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但是全不同的两回事,首先在临床表现上糜烂与浅表溃疡是有区别的。口腔溃疡可由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各种溃疡虽有上皮内或上皮下,浅层或深层,急性或慢性,良性与恶性之分,但都有凹陷性;外形规则,呈圆或椭圆形;边界分明,与周围正常粘膜“经纬分明”。而口腔糜烂,临床表现为与正常粘膜表面齐平的充血和糜烂,并无凹陷,上覆渗出性假膜,形状多样,并不规则,与周围正常粘膜间界限不清。其次,两者的病程和预后不一样。溃疡一般病程较短,一旦愈合,就“干脆利落”,浅在的和良性的溃疡愈合后都无瘢痕,但深及肌层的溃疡和恶性口腔溃疡例外。糜烂一般病程较长,反复迁延,而且愈合过程“拖泥带水”,但糜烂一般不留瘢痕。最后两者在显微镜下的表现不一样。溃疡表现为上皮连续性有中断,糜烂比较浅表而无上皮连续性的中断。当溃疡和糜烂不太典型时,鉴别就会有难度,但只要细心观察,一般来说还是可以区别的。值得提出的是,这两种病损是可以相互转化或两者同时存在。
1.轻型口疮 好发于口腔粘膜角化差的部位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数目不等散在分布,边缘整齐,周围有红晕感疼痛。有自限性及复发史。愈后不留瘢痕
2.疱疹样口疮 溃疡小且数目可多达20个以上分布较广泛,无成簇及融合现象。患者有疼痛及伴有头痛低热等全身症状。愈后不留瘢痕。
3.腺周口疮 好发于唇内侧及口角区粘膜溃疡多单个发生,且大而深,呈“弹坑”状边缘隆起,底不平微硬。病程长愈后可留下瘢痕。
4. 白塞综合征 若已出现口眼及生殖器、皮肤损害时,则应结合其他系统损害分折进行诊断
为非特异性炎症初期出现严重的血管及炎性反应,形成溃疡后,其表面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下方有少量坏死组织。固有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可水肿玻璃样变或断裂消失。腺周口疮的病变与以上基本变化相同,但范围大而深且唾液腺腺泡破坏,腺管扩张,上皮增生
该病好发于20~45岁间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3。据有关资料统计,发病率不底于10%多发生于口腔粘膜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区域,如唇内侧、舌尖舌缘、舌腹、颊软腭、前庭沟等处粘膜。
1.轻型口疮 初起病变处敏感或出现针尖样大小或稍大的充血区短期内即形成直径在2~4mm左右,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浅小溃疡中心微凹陷,表面覆有一层淡黄色假膜,溃疡周围粘膜充血呈红晕状其底扪之不硬。溃疡数目一般为2~3个左右。溃疡形成后有较剧烈的烧灼痛尤以舌尖处明显。在接触有刺激性的食物时更甚。一般无全身症状
经7~10天左右溃疡可逐渐自愈不留瘢痕。但经长短不一的间歇期后又可复发。间歇期长者可达10~20年或更长;短者可为此起彼伏终年不断,病人甚为痛苦
口腔溃疡预防:
口腔溃疡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身体素质有关,因此要想完全避免其发生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尽量避免诱发因素,仍可降低发生率。
具体措施是:
1、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腔黏膜,避免辛辣性食物和局部刺激。
2、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事情和着急。
3、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4、注意生活规律性和营养均衡性,养成一定排便习惯,防止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