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女性假性性早熟 假性性早熟系不完全性同性性早熟,是性腺或肾上腺来源的雌激素或外源性雌激素过多刺激靶器官,造成第二性征发育,月经来潮。因未建立正常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故无生育力。
(1)肿瘤性假性性早熟:卵泡囊肿和卵巢肿瘤(颗粒细胞瘤、泡膜细胞瘤等)是女性假性性早熟最常见的原因。“自主性”卵泡囊肿,具分泌雌激素功能,促使性征发育和阴道流血,其分泌的雌激素浓度波动大。大部分卵巢肿瘤为双侧性,促性腺激素水平受抑制,LH对GnRH刺激反应迟钝。B超检查有助于卵泡囊肿与实质性卵巢肿瘤鉴别,但有许多病人最终需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卵泡囊肿一般不需手术。最近有人报道了1例来源于肾上腺残余组织的卵巢肿瘤引起假性性早熟,对其组织来源的确定是通过测定肾上腺皮质所表达的P450C11P和P450 C21特异基因来确定的。卵巢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生殖细胞瘤、肝肿瘤,若仅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并不引起女性性早熟(除非同时分泌雌激素),因为在缺乏FSH时,单纯HCG、LH不能刺激卵巢合成雌激素。肾上腺女性化肿瘤,可引起假性性早熟,其雌激素来源于肿瘤或分泌的雄烯二酮在腺外转化而来。
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主要病变为黏膜皮肤色素沉着,消化道息肉瘤和性瘤。因肿瘤分泌雌激素而出现不完全性性早熟,偶尔伴发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
最近,Speiser等报道1例10岁女孩,由于新生儿时出现门脉高压,伴门脉分流和肝细胞类固醇类激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液性激素水平增高,而出现性早熟和卵巢泡膜细胞增生症。该患者在6岁时出现阴毛,7岁乳腺发育,10岁有明显粉刺和阴蒂肥大。测定血液基础性激素水平为:雄烯二酮413ng/dl、睾酮226ng/dl、E2160pg/ml、肝转氨酶正常,凝血指标轻度异常,ACTH刺激试验示糖皮质类固醇类激素生成缺陷,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示雄烯二酮和睾酮轻度降低,LHRH兴奋试验示LH、FSH呈青春期样反应,B超示卵巢增大并多发卵泡,探查为双侧卵巢增大,病理检查为泡膜细胞增生症,免疫组化示间质细胞有类固酮合成酶表达,术后1个月血雄烯二酮和睾酮无变化,而E2下降至56pg/ml,亮氨酰脯氨酸醋酸盐(leuprolide acetate)明显减少睾酮水平,随后用口服避孕药治疗,降至50ng/ml,月经周期恢复。此病例提醒我们在性早熟患儿中要注意门脉高压的病史及血性激素水平测定。
(2)McCune-Albright综合征:本症以不规则皮肤咖啡色色素斑,缓慢进展的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和性早熟为特点(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症),本症以女性患儿多见。是由于G蛋白复合物Gsα亚基突变致使在缺乏LH时持续活化所致。因而被归于不依赖GnRH的性早熟类型中。由于卵巢自主活化,出现自主性囊状卵泡,雌激素分泌增加,无排卵,卵巢中有多个囊状卵泡,有时呈单个较大卵泡囊肿,而卵巢不对称囊肿可自发性闭锁,但不被GnRH激动剂所抑制。LH基础水平处于青春期前水平,LH对GnRH反应不敏感,但对芳香化酶抑制剂有反应。
本症还可涉及其他内分泌病变,如甲状腺(结节性增生伴毒性甲状腺肿),肾上腺(多发性增生性结节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垂体(具分泌GH或PRL的垂体瘤)和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等病变,导致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GH、PRL等激素分泌过多。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综合征。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幼儿和少年期甲状腺功能低下,大多数患儿生长延迟,性发育迟缓、闭经,少数可出现性早熟,表现为乳腺发育、小阴唇增大,阴道黏液涂片可见雌激素影响的变化。一般无阴毛生长,部分患儿会有阴道不规则流血,但常无青春期的生长加速,而是身材矮小,骨龄常落后于实际年龄。卵巢内可出现单个或多个小囊肿。
引起本症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FSH稍高于正常,夜间有FSH脉冲分泌增加,推断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①下丘脑GnRH脉冲发生器被轻度激活,刺激了垂体FSH分泌而不兴奋LH分泌。Gnumbach等认为垂体促性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反馈机制有交叉反应性,因此分泌促性腺激素的细胞就象TSH分泌细胞一样,对甲状腺激素缺乏有反应。②下丘脑TRH释放增加,引起FSH分泌增多,常伴有PRL升高,故可出现溢乳。因GH下降,故骨成熟延迟而无身高骤长。
(4)非对称性身材矮小性发育异常综合征(Russell-Silver综合征):本症罕见,由于脑功能不全造成身材矮小,骨龄延迟。头颅及面骨发育异常和性早熟,表现为倒三角形脸,口角向下,身材明显不对称,指、趾骨并指或第5指(趾)内弯、短小畸形。
(5)外源性雌激素所致假性性早熟:包括含雌激素药物如口服避孕药及其他含雌激素的食物等均可引起,幼女误食口服避孕药,可出现乳腺发育及阴道流血,乳头、乳晕褐色色素沉着,亦有因幼女吮吸口服避孕药母亲乳汁而发生本症的报道。
3.性发育变异
(1)乳腺过早发育(precocious thelarche):指在8岁以前出现一侧或双侧乳腺发育,无其他性征发育,无骨龄提前。常见于2岁左右幼女,很少超过4岁者,可于数月或数年后自然消退,少数可持续到青春期,有时乳腺发育的消退迟缓,有硬结感,乳头发育不明显,雌激素对阴道细胞的影响不明显,子宫不增大。雌激素水平稍高或正常,卵巢一般不增大,可出现单个或数个小卵泡,卵泡可时而消退,时而出现,且往往与乳腺变化一致。FSH达青春期水平,对GnRH有反应,LH处于青春期以前的水平,对GnRH无明显反应。
其发病的机制不明,可能为:①暂时的FSH和(或)LH分泌,促使卵泡发育、雌激素暂时增多;②青春前期乳腺组织对循环内低水平雌激素较敏感;③新生儿期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未及时中止,体内的促性腺激素导致雌激素分泌,在循环中维持一定水平;④乳腺过早发育者,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增高,非SHBG结合的睾酮及游离睾酮降低,生物可用性降低,可能导致乳腺雌/雄激素的比例改变。
此外,有人发现介于单纯性乳腺过早发育和中枢性性早熟之间的临床类型。Stanhope报道了10例患儿除有乳腺过早发育外,表现有自发性促性腺激素分泌和卵巢增大,卵巢的超声形态改变介于两者之间,用GnRH-A治疗无效,提示其乳腺发育不依赖促性腺激素,有周期性变化很可能是由于卵泡增殖异常所致,这种情况称为变异型乳腺过早发育(thelarche variant)。据报道,儿时有过乳腺过早发育的女孩常常有高胰岛素血症、IGFBP-1和SHBG降低、游离雄激素指数增高,因而认为对乳腺过早发育患儿要进行长期追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