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除了让孩子尽快从地震后遗症中走出来,我们还应教他们一些避险知识和急救技能,以备他们将来的不时之需。不仅让孩子们有危机意识,还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敬畏自然、感恩社会与报效祖国。
地震对人类的破坏不仅仅在于摧毁了他们物质的家园,还破坏了他们的心灵家园,尤其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一种心理需求——安全感可能会被严重挫伤乃至摧毁。一般情况下约七成有创伤经历的人会在半年或几年后自然痊愈;而另外三成的幸存者则会在心灵方面多多少少受到持续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伴随他们的一生,有些在若干年之后表现得惊恐、焦虑、抑郁,有的则患上了酗酒、进食障碍、失眠等……对孩子们来说,最可怕的是幼小的心灵受到的创伤要潜伏到成年后才表现出来,到时候再亡羊补牢就已经为时过晚。
当然,即便学校认识到心理干预及救治的重要,但也可能苦于缺乏这方面的师资与教材,同时很多在地震中幸存的教职员工,或许自己本身也存在着需要心理辅导的需求。这里面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由国家公派或者由全国各地的心理志愿者们主动请缨,上门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种则是灾区的老师们进行“心理自救”——一方面恶补心理辅导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救治学生们的过程中,也进行自我救赎,这两种做法可以互相交融。
在震灾中损失严重的北川中学的五百多名学生日前正式复课,另外还有其他部分灾区的学生准备复课。在特大震灾之后,孩子们又能及时回到课堂,欣慰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复课后的学生最应该学习什么呢?
因此,在急性的灾难心理干预中,要做到及时有效,越早效果越好,一旦拖延就会在孩子们心理留下一个永远愈合不了的疤痕。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教授的话特别值得注意,她说:“有些人误以为不忍心再触碰孩子的心理创伤,觉得是在刺激他们,可情况恰恰相反,这种‘再体验’的过程,其实正是对创伤事件的脱敏过程。否则,今后他们很可能终身陷在心理阴影当中。”她还认为,在一遍遍倾诉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事件的敏感情绪会慢慢降低,恢复平静;而如果处理不好,这种恐惧和阴影就有可能一直伴随他们终生。
之所以要珍惜生命,是因为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