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常见病 > 血吸虫病 > 正文

日本的血吸虫病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11-3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日本的血吸虫病【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据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与湖北江陵西汉男尸体内发现血吸虫卵的事实,证明2100余年前我国长江流域已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建国初期调查证明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共373个县(市)流行;钉螺面积达148亿m2;12省区累计查出病人1200多万,其中有症状者约40%、晚期病人约为5%,受威胁的人口在1亿以上;查出病牛120多万头。经过30多年的防治,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至1988年止,已有上海、广东、福建两省一市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全国有263个县(市)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有110县(市)仍处于流行状态;全国有螺面积34.6亿m2;查出病人43.5万,急性感染4,441例。但近年来,钉螺面积呈徘徊、增加趋势;急性感染增长,晚期病人不断出现;部分地区流行较严重。疫情回升。血吸虫病的流行态势值得重视。

  日本血吸虫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动物贮存宿主,如牛、猪、羊、马等。

  
  2.湖沼型 流行最为严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两岸及其邻近湖泊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钉螺呈大片状分布,有螺洲滩冬陆夏水,种植芦苇,有利于钉螺孳生,有螺面积大。居民常因防洪抢险、打湖草、捕鱼摸蟹、游泳等感染,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此外,耕牛在湖沼地区放牧常易被感染而成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籍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是虫卵沉积于肠道或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痛腹泻、便血等,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晚期表现主要与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有关,临床上有巨脾、腹水等。

  日本的血吸虫病【流行特征】

  1.水网型 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包括上海市郊各县和江浙附近地区。钉螺沿河沟呈网状分布,居民大多因生产或生活接触疫水而感染。
  3.山丘型 钉螺沿山区水系自上而下呈线状分布。地广人稀,病人较少而分散。大山区是指以川、滇两省为主体的高原山丘。高原山区可分为高原平坝和高原峡谷两种类型。高原平坝地区主要传染源为居民,而高原峡谷区家畜,特别是耕牛为主要传染源。

  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内。雌雄异体,雌虫12~28×0.3mm大小,雄虫较粗短(10~20×0.55mm),其腹吸盘后体两侧向腹面卷折,形成一沟槽(抱雌沟),雌虫即居留其中。两性成虫体表具细皮棘,表皮层经常脱落,由细胞体形成的膜结构不断输送至皮层予以更新,被认为是逃避宿主免疫攻击机理之一。虫体逆血流移行至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中交配产卵。一条成熟雌虫日可产卵1000~3000个(为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的10倍)。虫卵70~100×50~80μm大小,呈卵圆形或圆形,有一短小侧棘。虫卵产出后沉着于组织内,发育至成熟约需11d,成熟后至死亡历时10~11d。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入水后,在适宜温度(25~30℃)下孵出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在螺体内经母胞蚴和子胞蚴两代发育,7周后即不断有尾蚴逸出,平均每天逸蚴70余条。尾蚴在水面浮游,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从皮肤(或粘膜)侵入宿主皮肤后,脱去尾部形成童虫。童虫随血流经肺静脉人左心室至主动脉,随体循环经肠系膜动脉、终而进入门静脉分支中寄生,发育至15~16d,雌雄童虫开始合抱、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发育成熟,交配产卵。

  日本血吸虫首先在日本发现。除我国外,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也有本病流行。台湾省的日本血吸虫虫株与大陆者不同,只能在动物体内发育成熟,在人体内则不能。根据地理环境、钉螺分布和流行病学特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日本的血吸虫病【病因】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