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了解脑卒中的介入治疗情况了吧。
CAS与CEA的疗效比较目前,直接比较CEA手术和CAS术的报道很少。在回顾近来的关于CAS术的文献中,其技术成功率、操作相关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以及再狭窄率似乎与CEA手术有不相上下的良好效果。但是,大量的颈动脉血管内治疗的报道结果来自非随机、非对照的研究,且通常来自于单中心报道。最近的高危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及脑保护下支架成形随机对照临床研究(Stenting and Angioplasty with Protection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Endarterectomy ,SAPPHIRE)试验随机把307例手术高危患者纳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在远端保护装置下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其围手术期(30d)的脑卒中和死亡率分别为手术组7.3%和介入组4.4%,心肌梗死率为手术组7.3%和介入组2.6%,随防1年期间两组的同侧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和3.3%,均具有显着差异,结论是对于高危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脑保护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无论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均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
与单纯的球囊扩张术相比,支架置入术具有避免斑块脱落、内膜夹层、血管弹性回缩以及晚期再狭窄的优点。
CAS优点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相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来说有以下优势:⑴通常不需要全麻,所以在操作时患者的情况更容易监测,避免了全麻并发症,扩大了治疗指征;⑵增加患者的舒适性、缩短康复期;⑶不需要在颈部做切口,减少了颅神经麻痹、伤口感染及颈部血肿的危险性;⑷可同时进行颈动脉、椎动脉、冠状动脉的检查及治疗;⑸适合CEA手术高危的患者(有严重的合并症、对侧的颈动脉闭塞、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放疗引起的狭窄、颈部根治性手术后),降低致残及死亡率;⑹适合于CEA手术无法到达部位的狭窄及多发狭窄。
90年代初开展的多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肯定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早期干预脑供血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是可行的。2000年,北美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手术高达17万4千例。但CEA手术创伤较大,不适合于高危患者及高位狭窄、多发狭窄、颅内动脉狭窄以及椎动脉狭窄等。血管内支架技术的发展克服了CEA手术的局限性,90年代开始尝试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证实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Carotidangioplasty andstenting)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CAS术虽然开展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在许多国际介入治疗中心包括我国一些医院开展,微创介入治疗已成为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研究的最活跃专题。一些欧美的治疗中心报道的颈动脉狭窄成形或支架置入术有上千例,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等数家医院报道的治疗例数已达1000余例,临床疗效令人鼓舞。
脑卒中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更是导致成人残疾的第一位疾病。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脑卒中的患病率为700/10万左右,患病人数超过800万人,我国每年为此所花费的医药费用高达上百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而根据最新的统计调查,脑卒中已成为北京市引起死亡的第一位疾病。目前对此病死亡率的控制、残疾后的康复以及复发的控制仍然不尽人意,死亡率仍高达30%以上,约1/3的病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而存活者中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80%以上,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美国大量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0-7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有0.5%的颈动脉狭窄,而在8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中迅速增至10%。
脑卒中的介入治疗是怎样的呢?不知道脑卒中的介入治疗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