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痰阻气道,喉间痰鸣流液、加竹沥水;肝火盛,面红目赤,脉弦者,加山桅、夏枯草、代猪石、磁石;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者加大黄、积实等,痰热津伤,舌质干红,苔黄糙者,加麦冬、沙参,石解.之生地。
〔代表方药]羚角钩藤汤(羚羊角、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菊花、白芍、生甘草、鲜竹茹、茯神)。
「治法〕熄风清热,豁痰开窍。
①阳闭〔症状〕除上述症状外,兼见气粗,面红,躁动不安,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滑。
(2)中脏腑l)闭证【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嘴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偏瘫,拘急抽搐;由于有痰火和痰浊内闭之不同,故有阳闭、阴闭之分。
若阳亢火盛,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加石决明,珍珠母、夏枯草;肝风内动,肢搐手抖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痰迷心窍,语育不利,神情呆滞者,加曹蒲、远志;若伴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腰膝酸软无力,加当归、首乌、祀子、桑寄生等。
[代表方药〕镇肝熄风汤(淮牛膝、龙骨、生白芍、天冬、麦芽、代赫石、牡砺、玄参、,Jll辣子、茵陈篙、甘草、龟版)。
[治法〕镇肝熄风,育阴潜阳。
②风阳上扰[症状]眩晕头痛,面赤口渴,腰膝酸软,耳鸣,突发口眼歪斜,语言套涩,半身不遂,苔薄黄,舌质红,脉弦细数或弦滑。
如风痰阻于心脾之络,手臂重滞不利,口角流涎,加服指迷获荃丸;语言不利者,加石营蒲、远志等;若痰寮交阻,舌质紫暗有癣斑,脉涩者,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
导痰汤(半夏、陈皮、积实、获等、甘草、制南星)。
’[代表方药]牵正散(白附子、惬蚕、全蝎)。
[治法]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2.分证论治(l)中经络①风痰人络[症状]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舌强言容、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舌苔薄白、脉象弦滑。
阳闭为痰热闭郁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蜜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债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乃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4)辨闭证、脱证防治清窍闭塞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须区别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嘴不开、肢体强痉,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
(3)辨病势顺逆若起病即现昏馈无知,多为实邪闭窍,此为中脏,病位深,病情重。邪扰清窍或痰浊癖血蒙塞清窍,神志时清时昧者,此为中腑,是正邪交争的表现。如病人渐至神昏,瞳神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目旬,或瞳神大小不等,或突见呢逆频频,或突然昏债、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2)明辨病性与病情轻重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
《一)辨证论治1.辫证要点(1)细访病史,多有睽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而常表现有发作性眩晕、头痛,与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容涩。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套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
西医学中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中风发生突然,起病急骤,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抽引、晕仆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名之为“中风”,又因发生突然亦称为“卒中”。
中医内科中风以拌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喝斜为主症;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喝斜及半身不遂等症。
什么是中医内科中风?中医内科中风有哪些表现?中医内科中风是怎么样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