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2.2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厌食,摄入的热量不能满足基础代谢的需要,糖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贮存脂肪动员增加,大量fa释放至血液中,并被肝脏摄取,酯化为tg,超过脂蛋白的转运能力沉积于肝内。
2.2.1吸收不良:多见于严重慢性炎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小肠旁路术等,其脂肪肝的发病率约15%~54%。由于营养成分吸收不良,合成apo-b及磷脂的成分缺乏,致脂蛋白生成不足,tg不能适时转运沉积于肝内。
2 2营养不良、吸收不良或摄入不足。
2.1.2高糖:长期摄入高糖饮食或输注糖液,而又缺少适当体力活动,摄入的糖在满足糖原合成后,其代谢生成的三碳化合物,由肝细胞摄取转化为fa,并酯化为大量tg沉积于肝内。
2.1.1高脂:长期摄入高脂饮食,外源性脂肪吸收增加,导致高脂血症,肝脏摄取fa及其酯化作用增强,而apo-b及磷脂合成相对减少,tg合成超过其转运,从而在肝内沉积。
2.1营养不平衡:营养的摄入超过机体的需要(供需不平衡)或营养成分含量比例不平衡。
2营养失调性脂肪肝的病因
(3)肝脏虽能合成脂肪,但并不能贮存脂肪,已合成者必须适时地转运至体循环;为此,在粗面内浆网(rer)利用某些氨基酸合成脱辅基蛋白(apoprotein,apo),特别是apo-b,它属于载脂蛋白,即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脂质不溶于水,必须以可溶性形式才能在血液中转运,这种可溶性形式即脂蛋白,它是在ser-rer的连接处,由apo-b与脂质共同装配形成的,即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前体,经高尔基体形成vldl微粒,以泡囊形式分泌至血循环,与cm的代谢一样,亦由外周组织摄取、利用与贮存,如果说cm是外源性脂肪的一种转运形式,那么,vldl则是内源性脂肪的一种转运形式。外周组织脂肪的摄取、贮存与动员,在餐后主要来自消化吸收的外源性脂肪,而在饥饿时则来自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脂肪,可见肝脏在维持脂质代谢动态平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其作用,营养失调性脂肪肝的发病环节,主要与fa的过度酯化及/或脂蛋白合成减少有关,以致tg合成及其转运之间发生不平衡,引起tg在肝内过度沉积。
(2)在肝细胞光面内浆网(ser)酯化生成tg、磷脂及胆固醇酯,故肝脏亦为内源性脂肪合成的重要场所。
(1)经β-氧化以满足自身能量代谢的需要;
肝脏主要参与内源性脂肪的合成与转运。肝细胞主要摄取来自血液中的fa,也摄取来自门脉血中cm残余颗粒水解生成的fa,还摄取血中糖代谢的三碳化合物转化的fa。这些fa在肝内经以下环节进行代谢:
人体每日从膳食中摄入的脂质,95%为tg,即外源性脂肪,其余为磷脂及胆固醇(酯)。脂质在小肠腔内经胆盐乳化、胰脂酶水解,生成游离脂酸(fa)、β-甘油一酯、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并形成混合微胶粒,在抵达小肠粘膜细胞后,已消化的脂质分解产物被吸收,并在内浆网重新合成tg及磷脂等,在细胞内载脂蛋白作用下,装配成乳糜微粒(cm),借此分泌至淋巴,进而转运至血循环。cm是外源性脂肪由肠粘膜细胞转运至血循环的一种运载形式。 1肝脏在脂质代谢动态平衡中的作用
肝脏在维持脂质代谢动态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正常肝脂质含量约为肝湿重的3%~5%,如含量持续在5%~10%以上时,则为脂肪肝。正常肝脂质组成约3/4为磷脂,1/4为甘油三酯(tg),脂肪肝主要为tg沉积,而磷脂则相对减少。脂肪肝的病因很多,营养失调在其发病学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他病因(如肥胖、酒精性)或多或少地与营养失调有一定联系,本文仅介绍营养失调性脂肪肝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