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骨病 > 腰椎间盘突出 > 正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10-1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一、人体的脊柱一共有26块脊椎组成,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1块,尾椎1块。脊柱从侧面看呈S型生理曲度,共有四个生理曲线,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人体的生理曲度的主要作用就是支撑人体的上半身重力和缓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震动对人体器官的伤害,其中人的腰部连接着上半身和下半身,支撑着人体上半身的全部重力,同时由于人体的腰部运动周围幅度大,易受伤的特点造成人体的腰部如果不注意保养就极易造成腰部疾病的发生。
二、椎间盘就是椎体与椎体之间的部分,是一种软骨组织,其主要有髓核、纤维环、软骨板(软骨板由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组成)组成。当不正确的站立姿势和职业习惯的影响使人体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就会造成椎体与椎体之间的压力长时间保持在超负荷的状态,椎间盘的长时间的受到挤压,和人体腹压的压迫,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养就会造成椎间盘的损伤,后纵韧带的弹性势能的减弱和髓核的长时间的向后面的纤维环压迫。
三、人体的脊柱是人体神经传输的通道,当髓核长时间的向后面的纤维环压迫,就会刺激神经,使患者感到腰部的不适和疼痛。髓核长期的压迫纤维环产生腰部的病痛称为腰间盘膨出;髓核冲破纤维环的包围称为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完全冲破纤维环的包围,而被挤压出来称为腰椎间盘脱出。
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疾病就是要通过恢复人体的生理曲度,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治愈腰间盘突出的目的。
    1.传统的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方法有药物治疗、贴膏药、牵引、理疗、封闭等保守治疗方法,保守的治疗方法治标不治本,疗效短,易反复加重,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也不能使椎间盘还纳复位,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腰间盘突出。
    2.手术疗法,创伤大、风险大、费用大,手术治疗通常就是摘除突出的髓核,这样就会造成患病部位的髓核的萎缩,使椎间盘承受人体重力和缓解运动对人体器官的震动的作用减弱,这样就会造成其他椎体间的椎间盘的承受的重力不均产生病变,引发其他椎间盘并发症。同时手术治疗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身体素质、性别、年龄、自然环境、经济的等因素。手术治疗是对人体髓核组织的一种破坏,对人体组织的破坏肯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患者可以权衡一下。
    3.要间康顺势整骨疗法:要间康多功能脊柱治疗仪汲取物理疗法、整骨疗法、接触疗法、指压疗法的精华,自成一家成为“顺势整骨疗法”,巧妙地借助自身重力和人体生理曲线模型,二度顺势,整骨牵引,科学营造能量康复场,激活骨免疫,促进人体健康平衡。
顺势整骨疗法与传统的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的本质区别是,顺势整骨疗法最终目的是恢复人体正常生理曲线,并且通过中医渗透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痛,促进人体脊椎的恢复从而治愈腰间盘等腰部疾病。


  锻炼在预防和治疗腰椎间盘膨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重点锻炼腰背肌的基础上,兼顾加强腰部和双下肢功能运动,调整腰椎两侧和下肢肌张力,而达到缓解症状的功效。现将具体锻炼动作介绍如下:
  1)按摩腰眼
预备姿势:坐位或立位均可,两手掌对搓发热后,紧按腰部。
动作:
双手掌用力向下推摩到骶尾部,然后再向上推回到背部,重复12--24次。
  2)风摆荷叶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手叉腰,拇指在前。
动作:
1.腰部自左→前→右→后作回旋动作,重复12--24次;
2.再改为腰部自右→前→左→后作回旋动作,两腿始终伸直,膝关节稍屈,上肢伸直,双手轻托腰部,回旋的圈子可逐渐增大,重复12--24次。
  3).转腰推碑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臂下垂。
动作:
1.向右转体,左手成立掌向正前方推出,右掌变拳抽回至腰际抱肘,眼看右后方;
2.向左转体,右手变立掌向正前方推出,左掌变拳抽回至腰际抱肘,眼看左后方,重复12--24次。推掌的动作要缓慢,手腕稍用力,臂部不要僵硬,转体时头颈与腰部同时转动,两腿不动,推掌与握掌抽回腰间的两臂速度应该一致。
  4)掌插华山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臂下垂。
动作:
1.右掌向右搂回腰际抱肘,左掌向正右方伸出(如用力插物状),身体向右转,成右弓步;
2.左掌向左方平行搂回腰际抱肘,右掌向正左方伸出,身体向左转,成左弓步。眼看插出之手掌,手向外插出的动作可稍快,重复12--24次。
  5)双手攀足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手置于腹前,掌心向下。
动作:
1.腰向前弯,手掌向下按地;
2.还原,重复12--24次。注意:两腿要伸直,膝关节勿屈曲,弯腰角度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