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种治疗方法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初,但由于技术等原因直到上世纪末才得到进一步广泛
推广应用。征我国经过近十年来迅猛的发展,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由于植入的粒子释放的是低能量射线,穿透力弱,减少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使周围组织得到有效保护,明显地减轻了治疗的副作用,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的辐射也特别小。
3. 经皮肝穿刺肿瘤间质毁损治疗术
1)射频消融治疗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
PRFA是在医学影像设备(US,CT,MRl)引导下将射频电极植入瘤体内,利用高频震荡电流使组织离子随电流变化而产生振动,在消融电极周围形成50'C以上高温区,而导致肿瘤细胞形成凝固性坏死,同时PRFA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凝固,阻断肿瘤血液供应,防止肿瘤转移,局部的热疗还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抑制残留肿瘤组织的生成,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 经皮激光治疗术(Laster induced thermotheraphy,LITl)
LITI经引入瘤体内的光纤行激光照射,在局部产生55~65℃的局部高温,使癌细胞的功能状态产生不可逆性变性、坏死,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经皮微波固化治疗术(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PMCT)
PMCT经置入病灶内的微波电极产生微波热效应,形成50℃以上的高温,致肿癌组织凝固坏死而治疗肿
4)冷冻治疗将冷冻探头插入肿瘤组织内形成一40℃以下的温度,使肿瘤细胞发生细胞内凝固坏死。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还包括与上述类似的电化学疗法、沸水注射疗法等均因应用较少,在此不予阐述。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相对手术治疗而言,微创,适应证较广、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重复性强,至今令肝癌的非手术治疗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在提倡综合治疗的今天,对不能手术治疗的HCC,应首先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然后结合各种介入治疗的优缺点,予以科学的、合理的介入治疗,才能获得最佳疗效。今天,介入治疗的地位与日俱增,相信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未来的前景必将令人瞩目,为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