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药物致糖尿病机理
①降低胰岛细胞cAMP水平,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②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影响糖利用;使肝糖原异生作用增强,增加葡萄糖合成,产生胰岛素的抵抗。
③对胰腺有毒性作用,能损害胰岛的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以下分述一些常见药物的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常见的致糖尿病的药物
①利尿药和降压药。噻嗪类利尿剂、氯噻酮、襻利尿剂、潴钾利尿剂和二氮嗪、中枢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
②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
③精神心理药物。泰尔登、氟哌啶醇、碳酸锂、吩噻嗪类、阿米替林、多虑平、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④儿茶酚胺药物。肾上腺素、异丙肾上素、左旋多巴、去甲肾上腺素、沙丁醇等。
⑤消炎镇痛药。消炎痛、大剂量的阿斯匹林、大剂量的扑热息痛、吗啡等。
⑥抗癌药物。四氧嘧啶、门冬酰胺、链佐脲菌素、环磷酰胺等。
⑦女性避孕药。其他:环孢素、苯妥英钠、异烟肼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利尿药和降压药、激素类药物、抗癌药物等。
1、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在充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有较好的作用,也有报告称30%接受噻嗪类利尿剂治疗的病人有糖耐量低减,其发生与剂量有关。发生机理与低钾血症引起的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有关。体内总钾的降低与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补钾有助于防止糖耐量恶化。另一个机制是应用利尿剂后,游离脂肪酸升高,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肝糖原异生增加;还包括对胰岛素的直接抑制作用,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及作用,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等机理。另外,噻嗪类利尿剂尚有对胰岛A细胞的协同作用。氯噻酮较噻嗪类更容易引起低血钾症。在襻利尿剂中,糖耐量低减发生较少。低钾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减少还与前列环素E 的合成有关。
2、二氮嗪(Diazoxide)
二氮嗪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是增强周围血管扩张药,用以治疗严重的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因其能降低胰岛素细胞cAMP水平而直接作用于B 细胞,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并能增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肝糖原异生及改变外周对胰岛素的利用,其副作用较噻嗪类利尿剂更常见、更严重,甚至被用于治疗一时没确诊的或手术没成功的胰岛素瘤。应用本药治疗严重的妊高症时,易通过胎盘,长期服用可致严重的新生儿高血糖,以致需要用降糖药物治疗。
3、中枢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
如可乐定。早期的动物实验显示这些药物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可乐定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理论上,中枢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尚可通过中枢作用的α-受体作用影响糖代谢,但人类没发现明显引起糖耐量低减的情况。
4、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在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中,其抑制胰岛素释放的作用较强,另外可减少肝脏、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但总的来说,引起显著高血糖的不多见。另外重要的是,β受体阻滞剂也可导致低血糖,且使发生的低血糖不易被察觉。
5、钙通道拮抗剂
胰岛素的释放有赖于细胞内钙的增加,因此钙通道拮抗剂被用于治疗胰岛素瘤。有人认为,其减少胰岛素释放的副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但也有人报告没证实硝苯地平对糖代谢的影响。有报告维拉帕米能减少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增强肝脏摄取葡萄糖,有报告发现治疗剂量的维拉帕米有显著升高血糖的作用。
6、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又称类固醇糖尿病。其作用机理包括增加糖原异生、减少外周对葡萄糖的摄取,在受体及体后导致胰岛素抵抗,及刺激胰岛A 细胞致胰高血糖素增加,糖原分解加快,使肾糖阈下降。所有糖皮质激素均有致糖尿病的作用。一般来说,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时间与糖尿糖的发生有关,如每天服用泼尼松50 mg以上易致病。类固醇糖尿病发病迅速,病情轻重不一,在多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糖耐量低减,叫无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升高可不显著,但糖耐量曲线明显异常;血糖、尿糖升高不成比例,因激素可使肾糖阈下降;偶可致非酮症高渗昏迷,但酮症酸中毒少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