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对与病情较严重,患病时间和面积大的部分患者,请从局部开始修复逐层追杀入手,应选择循序渐进的用药方法,则每日涂药2次,早晚涂抹,连续使用5日后停药2日,在连续5日在停药2日,待涂药处和涂药周围有明显好转时,在向周围扩散涂抹。(以圆形涂抹为好)因为重病患者皮肤内病毒已形成顽固化,且数量至多,使用间隔疗法是阻止病菌因药物产生休眠,要在病毒处于活跃状态下才可更好地将其杀死,也可修复皮肤坏死组织和细胞。
对于病情较轻,患病时间较短,面积较小的部分患者,使用可雷乳膏,应从迅速阻断杀灭病菌入手,不给其喘息时间,迅速阻断病菌的DNA复制,包围病菌使其不能蔓延。应每日涂药2-3次,将患处包围涂抹并轻柔片刻。经过3-5日后病患处痒痛感消失,表皮红肿消退,鳞屑基本脱落,这时建议应改为每日涂抹一次。因为此时皮肤内病毒大部分已被杀死。皮肤属于恢复阶段剩余少数病毒只需一日一次即可完全杀灭。待皮肤恢复正常时应继续坚持用药4周,使皮肤内部细胞充分吸收药物营养,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力,防止因自身免疫力低下而导致复发。
主治:银屑病(牛皮癣)、扁平苔、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手足癣、病毒性疱疹、痤疮、及各类顽癣。
功能:可雷乳膏外用具有抗炎、抗过敏及止止痒作用、作用时间长。透皮促进剂能增加角质层水合作用,能消除局部炎症引起的发热,发红及肿胀。可溶解角蛋白,增加蛋白质。防止皮肤角化,增加皮肤的穿透性和柔软性。
品名:可雷乳膏
6.病损局部可涂含皮质激素的软膏,糜烂面可贴消炎止痛药膜
5.小范围病变可在病变基部粘膜下用2.5%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0.5-1毫升,加入等量的1%普鲁卡因液,局部封闭。亦可用维生素B12100微克加入1%普鲁卡因液1毫升,局部封闭。
4.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等应用。
3.口服维生素A,2.5万单位,3/d。
2.氯化奎宁:0.25克,口服2/d,一周后改为0.25克,1/d,1-2月为一疗程。服药期间要注意病员白细胞变化。
1.普通型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对本病无特效治疗。只能用些组胺类药暂时减轻痒感。中医治疗效果较好。
指、趾甲同样可以发病,其发病率为2%~10%。甲部扁平苔癣最多见于拇指,大都有皮肤和粘膜症状,单纯有甲部症状的罕见,且易误诊。
生殖器部位的粘膜和皮肤也是扁平苔癣的好发部位。男性多见于龟头,其次是包皮、阴茎及阴囊;女性多见于大阴唇内侧,其次为小阴唇、阴蒂、前庭、阴道及子宫颈。此外,肛门周围的粘膜也可受累。还有一些少见的粘膜发疹部位,如眼结合膜、鼻粘膜和鼓膜也可受累。内部器官,如食道、直肠、尿道及膀胱等处的粘膜偶尔也会受到侵犯。
粘膜损害多见于口腔,尤多见于颊粘膜。舌部、齿龈、腭部及咽喉部亦可有类似损害。唇部损害与红斑狼疮引起的唇损害极为相似。
扁平苔癣的损害可发于任何部位。但总的来讲,四肢多于躯干,四肢屈侧多于伸侧,尤以腕部屈侧、踝部周围和股内侧最易受累。躯干部损害多位于腰部。面部亦可受累,但较少见。头皮发疹时可引起永久性脱发,多呈斑片状,偶可引起弥漫性脱发。脱发处头皮萎缩,或有疤痕形成,与红斑狼疮引起的脱发及假性斑秃有些相似。
由于扁平苔癣的症状表现不一,根据其发病情况、皮疹形态与排列特点,临床将其分为急性泛发性扁平苔癣、慢性局限性扁平苔癣、肥厚性扁平苔癣、线状扁平苔癣、环状扁平苔癣、萎缩性扁平苔癣、毛囊性扁平苔癣、钝头性扁平苔癣、大疱性扁平苔癣、滴状扁平苔癣、红斑性扁平苔癣、掌跖扁平苔癣、热带性扁平苔癣、孤立性扁平苔癣、念珠状红苔癣、扁平苔癣、红斑狼疮综合征以及Graham?Little综合征共17型。其共同的典型表现已如上所述,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及各型特点,即可确诊。
扁平苔癣侵犯指、趾甲会导致甲部增厚或变薄,甲面凹凸不平,出现纵沟或嵴,甚至出现甲中线处裂缝。一般甲部损害无自觉症状。
粘膜也是好发部位。若是发于口腔,表现为树枝状或网状的白色细纹,并有时出现白色斑点、斑片或斑块。发生在舌部会出现舌乳头萎缩;发生在唇部会出现糜烂、渗出及粘着性鳞屑,极象红斑狼疮引起的唇部损害。大约有1%的口腔粘膜扁平苔癣会发生癌变,还有人统计癌变率可高达10%以上,且多发生在溃疡或浸润变厚的部位。发生在生殖器部位的扁平苔癣形态与口腔粘膜的形态相似,会出现烧灼及疼痛感觉。
扁平苔癣好发于青年及成人。病变主要表现在皮肤和粘膜上,少数病例可侵犯指、趾甲以及毛发。它的最典型损害是微高出皮面的扁平丘疹,小米粒至绿豆大小,呈境界清楚的多角形或圆形。颜色多为紫红色或紫蓝色,亦可为暗红、红褐及污灰色。同一患者的丘疹往往大小一致,密集分布,有的散在分布,有的相互融合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斑块。大多数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中医病名为“紫癜风”,临床并不罕见,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由于其皮损表现千变万化,常常被误诊。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素体阴血不足,脾失健运,蕴化不足,复感风邪,风湿客于肌肤腠理,凝滞于血分或因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于口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