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
肾炎占我国
尿毒症病因之首位。慢性肾炎指各种病因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生轻至中度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表现为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实际上在出现氮质血症的同时或之前已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功能改变。 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期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前奏期,但在这一期中,轻型年轻患者常自我感觉良好、掉以轻心,另部分肾炎病程无论长短,出现氮质血症也易被误认为是疾病发展为尿毒症的自然转归现象。不少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经一阶段治疗后肾功能可明显改善,并可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良好的肾功能,说明可逆性因素的存在,而另部分则在较短时期或数年内进展为尿毒症。
慢性肾炎大多数隐匿起病,病程冗长,病情多缓慢进展。由于不同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不一致,多数病例以水肿为首现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面部及下肢微肿,重者可出现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五个类型:
一、普通型 较为常见。病程迁延,病情相对稳定,多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的水肿、
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尿蛋白(+)~(+++),离心尿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下)和管型尿等。病理改变以系膜增殖局灶节段系膜增殖性和膜增殖、肾小球肾炎为多见。
二、
除具有普通型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一般较重和伴有或不伴高脂血症。病理改变以微小病变、膜性、膜增殖、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等为多见。
三、血压型
除上述普通型表现外,以持续性中等度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特别是舒张压持续增高,常伴有眼底视网膜动脉细窄、迂曲和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少数可有絮状渗出物及(或)出血。病理改变以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和弥漫性增殖为多见或晚期不能定型或多有肾小球硬化表现。
四、混合型
临床上既有肾病型表现又有高血压型表现,同时多伴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征象。病理改变可为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和晚期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等。
五、急性发作型
在病情相对稳定或持续进展过程中,由于细菌或病毒等感染或过劳等因素,经较短的潜伏期(多为1~5日),而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经治疗和休息后可恢复至原先稳定水平或病情恶化,逐渐发生尿毒症;或是反复发作多次后,肾功能急剧减退出现尿毒症一系列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以弥漫性增殖、肾小球硬化基础上出现新月体及或明显间质性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和病理分型不是绝对的,各类型之间可相互转化,对未能施行肾活组织检查作出病理分型的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特点作出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的分型;结合肾功能测定,可作为粗略估计病情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的参考。少数慢性肾炎患者临床表现已见缓解或不明显,但病理改变并末恢复,甚至较为严重或继续发展,在一次急性发作后出现尿毒症。故有关专家建议,肾炎应在早期进行对症有效的治疗,以防向肾炎终末期——尿毒症进展。
肾病患者如在饮食、生活或治疗中遇到什么问题,可拨打24小时全国知名专家守护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