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镜:ED在上皮下沉积 ED在多部位沉积
原发MN 继发荧光: IgG、C3在毛细血管壁沉积 满堂亮,尤其C1q沉积在系膜区或毛细血管壁光镜:上皮下嗜复红蛋白沉积 在上皮下、内皮下、系膜区、基膜内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系膜可增生形成“假双轨”
原发MN与继法发MN的区别:
均匀一致呈细颗粒状沉积于GCW。
免疫荧光:
光镜:GBM高度增厚,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腔闭塞,最后至肾小球硬化;电镜:GBM明显增厚,系膜基质增多,ED被吸收。
四期:
光镜:“钉突”顶端相连,免疫复合物溶解吸收,PASM示增厚的GBM呈中空的“链环状”,此时可有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电镜:ED被增厚的GBM包绕,ED被吸收后使增厚的GBM内出现似“虫蚀状”的透亮区。
三期:
光镜:GBM弥漫显着增厚,PASM染色示GBM外侧“钉突”形成,Masson染色示“钉突”间有嗜复红蛋白沉积;电镜:上皮下多数体积较大、排列有序的ED沉积,GBM增厚呈“钉突”样结构。
二期:
光镜:PASM染色示GCW广泛空泡变性,Masson示上皮下小颗粒的嗜复红蛋白沉积,无“钉突”;电镜:上皮下有体积较小、分布不均的ED沉积,GBM无增厚(I期有1/4可自发缓解,即转为V期)。
一期:
膜增殖性肾小球
肾炎病理:
注:儿童原发性少见,多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
肾病(HBV-GN),青年60%为HBV-GN,中老年20%左右为HBV-GN,女性要注意除外LN。
好发于35岁以后,40岁多见,隐袭起病,NS显着(80%),无肉眼
血尿,镜下血尿30%-40%,肾功能减退缓慢(5年后),约1/4的病例可自发缓解,
高血压少见(后期可有);易发生血栓栓塞等并发症(20%-60%),此时可出现肉眼血尿。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临床:
II型:ED沉积于内皮下和系膜区,常见(70%--80%);型(DDD): ED沉积于GBM的致密层内,呈连续的条带状,罕见。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型:ED沉积于内皮下和上皮下、GBM内,光镜下呈“双轨征”,“钉突”少见。
电镜:
1、II型:C3+/-、IgG呈花瓣状、颗粒状沉积于GCW、MeS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型:仅有C3高强度团块状及颗粒状沉积于GCW、MeS。
免疫荧光:
注:MPGN有50%以上的肾小球有“双轨征”,重度MsPGN可见“双轨征”但不足50%的肾小球受累。
系膜细胞和基质弥漫性增生,并沿毛细血管内皮下间隙向毛细血管壁长入,称“插入”,PASM染色见GBM呈“双轨征”,Masson染色见系膜区和内皮下有嗜复红蛋白沉积,晚期毛细血管大部分萎缩或闭塞,小球呈分叶状。
临床:30岁中年好发,隐袭起病或感染后急性起病,NS(60%)或重度蛋白尿,血尿(95%--100%)或急性肾炎综合症,肾功能迅速地持续减退,
贫血出现较早(2、3年-数年内),血清C3下降(50%--70%)呈持续性。病理:
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肾脏内科讨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