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
胚胎着床是一个复杂的发育过程,包括胚泡与
子宫内膜之间的相互识别、定位及粘附,进而穿透
子宫内膜表面,植入内膜基质等步骤。它是一个
胚胎子宫内膜在时空上相互适应、同步协调变化的过程。一方面,
胚胎不断发育成熟,逐渐形成“侵入态”;另一方面
子宫内膜发生容受性变化,为接纳胚泡建立一种“接受态”。因此,
胚胎和
子宫的同步协调变化不仅是
胚胎着床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调控
胚胎着床的作用靶点。 近年研究表明,着床期的
胚胎子宫内膜除受到雌孕激素的精细调节外,
胚胎子宫内膜自身尚表达和分泌多种着床相关的蛋白因子,如
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y, LI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等,他们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协调母胎的特殊生理状态。有研究显示,
胚胎中特定蛋白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水平与
胚胎的生长发育和着床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这些着床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能作为判断
胚胎发育情况、着床能力及
子宫内膜接受性的较客观的指标或功能标记物(functional marker)。 近年来,人们在
胚胎着床相关因子的研究中,逐渐发现胰岛素样 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s)的作用不可忽视。IGFs家族包括IGF(IGF-I和IGF-II)、IGF受体(IGF-IR、IGF-II/M6P-R)和IGF结合蛋白(IGF binding proteins, IGFBPs)。其中,IGF-I、IGF-II与早孕期间
胚胎的发育和着床,以及围着床期
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变化有关。据报道,IGF-II是早孕期间人和小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中唯一自分泌的因子。IGF-II的作用是由IGF-IR与IGF-II/M6P-R共同介导的。IGF-II/M6P-R主要是通过清除过量表达的IGF-II,而发挥对IGF-II的负性调节作用,并控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关IGF-II在小鼠的
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水平的报道不完全一致。 本室近年的研究表明,
胚胎表面有呈阶段特异性表达的LeY寡糖[Fuc (1,2- Gal (1,4 (Fuc (1,3)- GlcNAc(1 -3Gal],在
胚胎的着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LeY寡糖不仅对母胎之间的分子识别起中介作用,为着床所必需;且可能作为信息分子参与着床调节网络,并对其他着床相关因子的表达起调控作用。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选取不同发育时期(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
桑椹期,囊胚期)
胚胎,通过RT-PCR检测IGF-II及其受体IGF-II/M6P-R的基因表达;应用点杂交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析不同发育时期
胚胎IGF-II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
胚胎表面的定位和分布。结果显示:1.
胚胎发育期间,IGF-II的分泌和表达均逐渐增强,至囊胚期达到高峰;2.IGF-II/M6P-R的基因表达随
胚胎发育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至囊胚期表达最弱;3.不同发育时期
胚胎IGF-II的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受精卵表面几乎未见IGF-II的表达,从2-细胞期开始,IGF-II于
胚胎表面出现,呈均匀分布;其后逐渐增强,至囊胚期表达最强。 (二)应用RT-PCR和点杂交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鼠着床前后
子宫内膜(受精后D1, D2, D3, D4, D5天)IGF-II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结果显示:IGF-II在着床前
子宫内膜(D1, D2, D3天)的表达逐渐升高,于着床窗口期(D4天)表达最高,着床后(D5天)显著下降。 (三)应用LeY寡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AH6在体外与着床前胚泡共孵育后,以RT-PCR和点杂交免疫印迹技术,观察LeY寡糖对
胚胎IGF-II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胚泡表面的LeY寡糖封闭后,胚泡的IGF-II mRNA和蛋白分泌水平均明显受到抑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