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三)疗效评价
以主穴为主,据症选加配穴,颈项部疖加风池,面部疖加手三里,发热加曲池等。阿是穴用艾卷回旋灸,或隔蒜隔姜灸,艾炷底径0.6~0.8厘米,高1~1.2厘米,成锥形,蒜片或姜片厚如硬币。灸的时间与数不拘,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一般6~15分钟)。阿是穴亦可消毒后以三棱针挑出脓液(无脓者刺血),再熏灸,灸后用纱布包敷。手三里、养老灸至局部感热者至不热,不感热者至灼热。作法穴针刺,用泻法,留针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二)治法
阿是穴位置:即疖肿之顶部(下同)。
配穴:手三里、养老、风池、曲池、委中。
主穴:阿是穴。
(一)取穴
艾灸
共治疗疖肿、疔疮、痈2099例,痊愈者2017例(治愈率96%),其中针1次获愈者193例[1]。
疗效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2、无效:略有好转或未见改善。
(三)疗效评价
以主穴为主,病程短、体格壮者加大椎,病程久、体格弱者配命门。操作:取准穴后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缘皮肤,右手持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继而将针体压低贴近皮肤,循脊中线向下缓缓进针。主穴进针55毫米,配穴约40毫米,针体须与脊中线平行,留针1~6小时(病久者3小时左右)。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
针具:为特制不锈钢针。主穴针长72毫米(针体55毫米,针柄17毫米),直径1.2毫米;配穴针长64毫米(针体47毫米,针柄17毫米),直径1.0毫米。
(二)治法
配穴:大椎、命门。
主穴:神道透至阳。
(一)取穴
粗针
疖怎么办治疗方法
面部疖,有全身症状的疖和疖病,应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并注意休息,补充维生素,适当增加营养。
疖怎么办 对炎症结节可用热敷或物理疗法(透热、红外线或超短波),亦可外敷鱼石脂软膏、红膏药或金黄膏。已有脓头时,可在其顶部点涂石炭酸。有波动时,应及早切开引流。对未成熟的疖,不应俐意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疖怎么办治疗措施
注意皮肤清洁,特别是在盛夏,要勤洗澡、洗头、理发、勤换衣服、剪指甲,幼儿尤应注意。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喝。疖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并用70%酒精涂抹,以防止感染扩散到附近的毛囊。
预防
疖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若发生在血液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状。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再数日后,脓栓脱落,排出脓认,炎症便逐渐消失而愈。
临床表现
病名。痈疽根盘小而局限之轻症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又名热疖、石疖,俗称疖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之痈疽第二:“凡肿,根广一寸已下名疖,一寸已上名小痈,如豆粒大者名疱子。”夏日炎热多痱子,或局部化脓小肿点者为热疖。皆因热毒蕴结,或外受暑热之邪而发。证见疖肿肿势局限,色红,热痛轻微,根基浅在,脓出即愈。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剂,可内外治兼施,证治参见外痈条。此即毛囊炎,或皮脂腺之急性炎症。
疖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致病菌大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到磨擦和刺激,都可导致疖的发生。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胆小鬼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和小腿。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