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衍椒等:《生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8。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编写组,《内科学及护理》。第一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75。
河北医学院基础医学编写组:《基础医学问答》(下册),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2。
吴祖泽:《造血细胞研究进展》、《生理科学时展》,10:47-162,1979。
杨崇礼:《再生障碍性
贫血》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8月)。
参考文献:
临床观察还表明,再障是多脏器多功能损伤的慢性疾病,决定了全部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时间短于3个月则难于奏效: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效率呈上升趋势,坚持治疗,有效率尤其是治愈率可出现明显提高。而缓解期的固本治疗则是降低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气血津液的生成无不根据阴阳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上下交争,虚实交作,阴阳相移,阳消阴长,独阳不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阳盛伤阴,阴盛伤阳,阴盛阳病,阳盛阴病,阴静阳动.......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作者在临床治疗再障中,以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为基本原则,时刻观察阴阳的变化而贯穿于治疗之中,在治疗八法中运用六法(下、和、温、清、消、补)前三期疗法最为关键,治疗难度系数大,时间长,输血期没有脱离或刚脱离,输血的患者,缺血时的表现较为明显:如
头晕,心慌,乏力、出血、头痛,气短,胸闷、腰膝酸软、浮肿、低热、月经量多等症,但这并不可怕,只要找出五脏六腑失调器官位置,结合阴阳五行变化,对症下药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随着社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污水,废气的排放,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饮食物及空气中,混合成多种致病毒素,此毒素侵袭人体后,破坏了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脏腑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以致造成“丰生不济”、“百克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由于受周围环境条件的不同和机体免疫能力(正气)强弱的不同,每个人的发病轻重程度和症状也不同。
又如:血的生成。血,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生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所说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至于血液的生成过程,则又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方能化成血。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说:“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比如说,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它即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又离不开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物质,例如:气的生成。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先天之精气”,必须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所以〈灵枢·五味〉说:“人受气于谷,谷不入半日收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比如:脏腑之间,脾与胃的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下行,故《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建,胃宜降则和”。胃属阳,脾属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由于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餐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所致证症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