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心脑血管 > 脑血栓 > 正文

脑血栓和脑血塞的区别,哪个更严重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2-1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脑梗(塞)和脑血栓的区别是什么?
浏览:812


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如脑组织缺血缺氧、脑血栓形成等。常见的脑血管病可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

出血性脑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中风包括: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表现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易发脑中风多为中老年人。

1、脑血栓(血栓性脑梗塞)

又名脑血栓形成,属于脑梗塞的一种。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疾病。由于脑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使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进一步软化、坏死。根据脑内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症状亦不同。脑血栓是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多发生在55-65岁的中老年人身上,男性多于女性。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初期可有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等表现,2-3日内可出现半侧肢体失灵、失语、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严重者造成死亡。脑血栓与脑出血的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极易混淆,但治疗方案截然相反,前者需溶血,后者需凝血。脑血栓预后比脑出血要好,但一部分病人也会留有偏瘫等后遗症。

2、脑栓塞(栓塞性脑梗塞)

脑栓塞与脑血栓的差异很大。它的原发病不在脑内,而是身体其他部位(多为心脏与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进入血管后,流入脑动脉血管,堵塞了管腔,从而发生脑栓塞,使脑组织局部发生缺血、软化,引起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同后果。什么是“栓子”呢?有血凝块、脂肪、空气、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等。脑栓塞发病率也很高,发病年龄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它起病急,多无先兆,症状和脑血栓形成相似,有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偏瘫等症状。病人如有风湿心脏病、心房纤颤、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史,患脑栓塞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多。

3、脑腔梗(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而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防治腔隙性脑梗塞应采取以下措施: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Hg;3、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4、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粘稠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定期心脏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6、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7、大复方道地取材,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功效的现代中药,对腔隙性脑梗塞发病诱因有综合的防治作用,坚持服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防止复发。

4、多发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而言,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除常见的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外,还可能出现痴呆。医生们就将这种痴呆称为多梗塞性痴呆(即动脉硬化性痴呆)。多发性脑梗塞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是主要病因。本病的病灶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双侧梗塞较单侧容易发生痴呆。所以,应该积极预防脑梗塞的复发。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