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青少年为主的遗传性疾病,由铜代谢障碍引起。其特点为肝硬化、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角膜色素环,伴有血浆铜蓝蛋白缺少和氨基酸尿症。又名Wilson病。
4、眼
肝豆状核变性病
生理
肝脏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多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反复出现疲乏、食欲差,呕吐、黄疸、浮肿或腹水等。有少数表现为急性肝炎,甚至迅速发展至急性肝功能衰竭。轻者仅见肝脾大而无临床症状。约15%的患儿在出现肝病症状前后同时发生溶血性
贫血,一般是一过性的,但亦可发生严重溶血合并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溶血原因是由于大量铜由肝脏释放入血循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所致,此时患儿童常无K—F环出现,因此对凡是非球形红细胞明显增高,血清铜蓝蛋白低下。
神经系统损害仅次于肝损害,其症状出现亦多晚于肝损害。早期主要是构语困难(纳吃)、动作笨拙或震颤、不自主运动、表情呆板、肌张力改变等,到晚期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常有行为异常和智能障碍,颅脑CT和MRI可显示基底节目低密度灶,严重时可累及丘脑、脑干和小脑
(二)神经精神损害
上述铜生化测定未能确诊的病例,可采用肝穿刺方法测定肝组织内的铜含量,正常人肝含铜量在20μg/(干重)以下,患儿可高达200—300μg/g(干重)。采集肝标本时需注意勿被污染、送检标本量应>5mg,以保证检测数据可靠。肝铜量增高还可见于肝内、外胆管阻塞性胆汁潴留、胆汁性肝硬化,应予以区别。
可有脱钙,骨质软化,患者可有膝关节或其他大关节疼痛和僵硬。8、其他 心脏可有
心律失常,
心肌病和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继发于肝病的内分泌变化。
症状体征
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1mg,不宜进食动物内在、鱼虾海鲜、坚果、巧克力和蘑菇等含铜量高的食品。
神经系统症状可对症处理,如用左旋作巴、安坦等,肝、肾、骨关节等病症根本病情适当治疗。对病所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患儿,经上述各种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行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