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之间,最理想的温度是15℃-20℃,此环境中人的记忆力强,工作效率高;温度在4℃-10℃时,发病率较高,在4℃以下时,易生冻疮,发病率更高。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人体在30℃以上就会部分启动汗腺以排出体热,35℃时身体汗腺会全部投入工作;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37℃以上的高温对人体的蛋白质有一定的破坏。若人体温度达到40℃以上,生命中枢就会直接受到威胁。
走出夏日冠心病预防的误区
■陆志刚
众所周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丰富,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冠心病真正的发病原因,我们还不完全明了。现在仅知道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因此,预防冠心病主要是从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着手进行干预。
目前已进入盛夏季节,按常理来说,夏天是冠心病心肌梗塞的低发病率季节,然而市六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却连续几天收治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而且有时一天要收治两三个心肌梗塞病人,因此,有必要向广大读者指出夏季冠心病预防的误区。
误区一:夏季是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低发季节。
冠心病的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是冬季高发,但并不是说夏季不会发病。实际上由于夏季气温高,出汗多,血液黏稠度高,加之休息不好,活动量减少,反而会诱发冠心病的发作。
误区二:天热了,血压正常了,不用服降压药了。
在气温升高后,人的血管确实会有所扩张,部分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高血压比较容易控制,在不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也可能血压正常。但我们现在服用的某些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同时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显然夏季停用抗高血压药物是不太合适的,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而且还要经常测量自己的血压。
误区三:天热了,吃得少,可以停用降脂药。
降脂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二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稳定斑块。有些动物实验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降脂的他汀类药物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体积缩小。因此降脂药物,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是需要长期服用的。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药物治疗,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帮助广大的冠心病患者顺利度过炎热的夏日。
(作者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疾病的夏季调养
■颜乾麟
夏季气候炎热,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调养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炎热的夏天往往会使人大汗淋漓,体内的水分丢失过多,若不及时有效地补充水分,会造成人体血容量的减少(如果出汗太多,血容量急剧减少,血压就会下降,出现休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暑”),机体为保证各脏器组织的正常血供,就会“命令”心脏代偿性地增强收缩,加快节律,时间一长,无疑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此外,出汗也往往伴随着体内电解质(即人体内的离子,如钾、钠、氯等离子)的流失,而其中钾离子对心脏的影响较大,低钾会引起心跳加快,这样对心律失常患者是不利的。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夏季要避免大量出汗,出了汗以后要及时补充水分,经常喝一些茶水(最好是淡盐开水)和吃一些水果是有益的。千万不要长时间地在烈日下工作、活动,防止中暑,否则对心血管系统非常不利。
第二,由于夏季出汗多,所以多补充些水分是必需的,但在口渴饮水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原则:禁止暴饮。因为暴饮会导致血容量急剧增加,使原本已负担较重的心脏负荷更大,长久以往非常不利于心脏。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个现象是,许多非专业的运动员,由于缺乏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和指导,在训练结束后,往往暴饮茶水或饮料,而以后,这些运动员中就不乏心脏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