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c.血浆、血清粘度增高型:常见于高血脂症、高血压病、脑梗塞、多发性骨髓瘤、球蛋白增多症及巨球蛋白血症等。 lowe等对有明显心绞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2支或3支冠脉分支发生管腔狭窄50%以上者,证实他们的血粘度均明显高于无心绞痛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时血粘稠度的增高主要与血小板聚集及/或红细胞聚集性增高有关,而血粘稠度增高又是血栓形成的前奏。所以对心绞痛病人必须认真地处理高粘血症问题。其治疗原则:对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者给肠溶阿斯匹林50mg每日二次,潘生丁50mg每日三次;对红细胞数量或压积增高者,给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7-10天为一疗程;对血脂高者给予降脂药物并控制脂肪摄人。
b.红细胞数量或压积增高型:常见于肺原性心脏病、法鲁氏四联症、高原缺氧性心脏病,亦可见于冠心病、脑梗塞等。
a.血小板与红细胞聚集增高型:常见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⑥对高粘血症者:临床上可将高粘血症分为三种类型。
⑤对肥胖者:宜节制饮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病与饮食有很大关系,膳食中热量过高及胆固醇含量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呈正相关。因此,超体重特别是肥胖者宜节制饮食,控制脂肪摄人量。
④对吸烟者:嘱其戒烟。吸烟是促发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资料统计表明,吸烟者有1/5早死,其中半数死于冠心病。
③对并存糖尿病者:应积极控制病情,糖尿病可使血脂代谢障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糖尿病者比无糖尿病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3—5倍。可见积极控制糖尿病对防治心绞痛是有益的。
②对并存高血脂者:应积极防治。有人说,人的寿命取决于他的动脉,而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高血脂症。降低高血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绞痛,对预防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也十分重要。
①对并存高血压者:应积极治疗控制血压于正常范围,这样不但可减少心绞痛发作,还可使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下降75%。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率在城市仅4%,农村2%。这就提示我们要多做工作,尽量使每一个高血压病人都能认真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冠心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各种易患因素的存在均有增加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猝死的危险。而多种易发因素同时存在则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三项都具备,冠心病的发病率可增加9—12倍。对已患冠心病者,则极易加重心绞痛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因此,必须注意同时治疗那些冠心病的易患和加重因素。
(5)注意诱发和加重心绞痛因素的处理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处理同心绞痛患者,并应密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发作情况。
③陈旧性心肌梗塞而无症状的患者。
②存在于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①完全无症状的患者(隐匿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广泛存在于: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此类患者系因“心绞痛报警系统缺陷”。表现在心电图特别是动态心电图中有发作性一过性心肌缺血的5t—t改变,但临床上无心绞痛发作,致使医生及病人皆易忽视。这种频繁发作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可发生猝死及急性心肌梗塞,从而增加了冠心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