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10月5日在辽宁鞍山召开的全国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络工作会议上,高血压防治策略”的报告。《报告》以大量数据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对多年来人群发病情况的回顾分析,以及在防治方针和策略上的重要转变,其要点如下:
●仅仅早发现早治疗仍然不能解决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高发问题,因此要把防治向全体人群推进。
●实行全人群和高危人群并重,健康促进与早诊早治并重的策略,实行“六个转变”。
●对有危险因素人群进行干预效果最为显著,欧美和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三成到五成。
●每投入1元进行社区群体综合防治,可以节约8元多心脑血管病治疗费用。
以上全球防治战略策略的转变提示我们的医生:不仅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还应该具备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的能力,这在基层和社区医院尤为重要。因此本版也将在今后就此进行重点介绍。
我国高血压流行出现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发病年龄提前的特点。
我国20世纪50~7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病人100多万,到80~90年代每年新发300多万。年龄越小,增幅越大,25~49岁年龄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农村高血压患病率比城市上升幅度要高。
我国城市居民和城市化了的农民正暴露在强度不断上涨的危险因素水平之中。2000年人口普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谷类和薯类消费分别比1982年下降,而肉、蛋、奶和水产品消费增加,城乡超重率分别增加40%和54%。选择精细的食物、久坐的生活方式和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成为非传染病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中国前10位死因中生活行为因素占44.7%。近10年来,多数人群血压、血清胆固醇和体质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我国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与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则在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我国的慢病死亡将达到79%,其中心血管疾病将占首位。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逾1亿,涉及几千万个家庭。而各国的实践已证明:高血压的人群干预是有效的。
芬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西欧等成功开展人群干预,美国10年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35%,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了48%。我国7城市干预结果,脑卒中发病率下降了50%,死亡率下降了45%,首钢20世纪70年代干预以来使脑卒中发病率下降34.9%,死亡率下降73.4%。
高血压既是独立的疾病又是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和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慢病的很多危险因素是共同的,如吸烟、过度营养、缺乏体力劳动、精神过度紧张等,干预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同时降低糖尿病、肿瘤等其它慢病的危险。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平均每下降3mmHg,脑卒中的危险将下降32%,冠心病的危险将下降19%,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也十分常见。因此控制高血压是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如美国每年高血压的疾病损失为2900万个劳动日和20亿美元。而若按舒张压平均每下降3mmHg,我国每年可减少48.7万的脑卒中和14.4万冠心病,按每一例溶栓7000~8000元计算,可为国家节约几十上百亿的经济支出。而我国各地3年干预结果舒张压平均下降2.4~7.1mmHg。另外高血压的干预和监测方法简便易
行,容易推广,国家“九五”攻关研究发现,每投入1元的资金进行
社区综合防治,可以节约心脑血管病防治费用8.59元。
当前非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球和地区
重点。
2000年召开的第53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总干事《预防与控制非
传染病全球策略》的报告,指出1998年全世界约60%的死亡和43%的
疾病负担由非传染病造成。由此而引起的全球疾病负担中,85%由低
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承受。
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健康促进大会,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