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导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其中老年高血压既可来自中青年高血压,随着年龄增长演变成老年高血压,也可老来得病。同是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有与其他高血压不同的特殊症状和治疗办法。老年高血压有六大特点,它的降压治疗讲究个性化。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治疗需个体化
老年高血压有六大特点
1.老年高血压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仅治疗棘手,预后也较年轻人差很多。
2.老年高血压常伴有脑动脉或颈动脉硬化,在使用降压药的同时,也应考虑脑部供血,降压不宜过低和太快。此外,老年人器官老化或常患有多种疾病,这些情况在高血压治疗中均应加以考虑。
3.随着年龄增长,收缩压增高幅度远大于舒张压的增高。因此,老人常表现为脉压差增大(注:脉压差是指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这一方面反映老人动脉弹性差,另一方面,脉压差增大也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4.老年人由于血压调控功能减退,不仅昼夜血压波动大,且体位改变也可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即使患有高血压,由卧位突然站立时也易发生低血压,可诱发晕厥,甚至发生意外。因此,老年人无论有无高血压,体位改变一定要“慢三拍”,不能操之过急。
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指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小于90毫米汞柱,即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不高)较多见,尤其是55岁以后才患高血压者。以往认为,舒张压升高危险性大于收缩压,目前认为,收缩压升高带来的危险性远远超过舒张压升高,尤其是对老年高血压者。
6.老人感觉迟钝,即使血压很高,也可因缺乏如头痛、头晕、心悸等自觉症状而迟迟不去医院就诊。由于自我感觉良好,从来不测血压,直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中风、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尿毒症等,才到医院就诊,往往坐失治疗良机。故笔者呼吁,老年人每年至少测1~2次血压,早发现早治疗,对高血压切不可等闲视之。
老年人降压讲究个体化
老年高血压与中青年高血压有很多不同,在高血压治疗和降压药选择上应有所区别。首先应明确血压究竟降到什么水平为好。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毫无疑问,应尽量把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若能降到低于120/80毫米汞柱,更为理想。笔者认为,老年患者能把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左右已经很不错了。若患者能耐受,当然再低一些更好。必须指出,老年高血压应注意个体化,除非遇到高血压脑病、严重高血压引起急性左心衰竭等需要紧急降压外,一般情况下,降压要慢慢来,决不可操之过急。
有条件的话,老年人降压前最好对颈动脉和脑动脉做多普勒超声波检查,确定有无颈动脉或脑动脉狭窄。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不少降压药需通过肝脏代谢或由肾脏排泄,因此,药量应比中青年患者酌减。鉴于老年高血压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见,目前绝大多数降压药既能降收缩压,也能降舒张压,因此,在降收缩压的同时,应关注舒张压不能降得过低,以免影响冠状动脉供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一般情况下,舒张压不宜低于50毫米汞柱。此外,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也应对这些疾病做综合治疗,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高血压治疗不只是降压,也应针对多重危险因素做相关处理,如戒烟、控制血糖、降血脂、防治冠心病、减肥、适当运动和劳逸结合等。
目前,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①钙离子拮抗剂;②利尿剂;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俗称“普利”类);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俗称“沙坦”类);⑤β受体阻滞剂(俗称“洛尔”类);⑥α受体阻滞剂(俗称“唑嗪”类)。虽然近年欧美等国已不把α受体阻滞剂列为一线降压药,但笔者认为,本类药对于老年高血压,尤其是合并前列腺肥大的老人,可达到既降压又减轻前列腺肥大导致尿潴留的目的。使用本类药时,尤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应用要注意对心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