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性相关,因此,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发生于通常认为的“正常血压”者。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数量程度;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常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而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例如,两名男性患者,血压水平同为145/90毫米汞柱,一名65岁,同时患糖尿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另一名40岁,但无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病史,前者一年中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大于后者20倍。与此相反,另二名男子年龄相同,其他危险因素数量与程度相似,一名血压水平170/105毫米汞柱,另一名145/90毫米汞柱,前者发生主要心血管病危险高于后者2-3倍。因此,在临床高血压病人的处理中,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至为重要。
2.1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国际上已经研究确定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体重超重、膳食高盐和中度以上饮酒。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也证明这三大因素和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但又各有其特点。
2.1.1体重超重和肥胖
中国人群平均体重指数(kg/m平方)中年男性约21-24.5,中年女性约21-25,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例如,我国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南方低,地区差异很大,与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异相平行。我国10组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基线时体重指数每增加1,5年内发生确定的高血压(收缩压≥16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的危险增高9%。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显示,基线时体重指数每增加3,4年内发生高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或服用降压药)的危险女性增加57%,男性增加50%。表明中国人群的体重指数虽然低于西方人群,但超重和肥胖仍然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且近10年来人群的体重指数均值及超重率有增高趋势。
2.1.2饮酒
如以每周至少饮洒一次为饮酒,则我国中年男性人群的饮酒率约为30%-66%,女性饮酒率约为2%-7%。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表明男性持续饮酒与不饮酒者比较,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高40%。
2.1.3膳食高盐、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
中国人群食盐摄人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约为每天12-18克,南方约为每天7-8克。膳食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在控制了总热量后,膳食钠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14组人群研究表明人群膳食中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食盐增加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增高2.0毫米汞柱及1.2毫米汞柱。天津居民的研究和我国三组人群研究均显示个体每日钠摄人量或24小时尿钠排泄量均与其血压呈显著正相关。
INTERSALT研究对中国3个(北京、天津、广西)人群数据的分析表明
中国人群尿钠/钾比值高于其他研究人群,收缩压随年龄而上升的斜率比其他人群大45%,从而导致25-55岁间血压上升较其他人群为快,提示中国人群暴露于高钠摄入量对血压影响的程度大于其他人群。我国3组人群研究显示:在膳食钙摄入量低于中位数的人群中,膳食钠/钾比值对血压呈显著正关联,而在膳食钙摄入量高于中位数的人群中,则此种关联不显著,说明我国膳食低钙可能促进钠的升血压作用。14组人群研究表明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的动物蛋白质热量百分比增加1个百分点,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值分别降低0.9毫米汞柱及0.7毫米汞拄。这些研究证据表明膳食高盐是中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膳食结构又加重了钠对血压的不良影响。
2.2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标准判断,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一些临床试验也为此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