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高血压患者合并存在上述情况时,其危险性则相应增加。为便于临床实际应用,《1999WHO/ISH
高血压治疗指南》和我国的新指南中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及合并的器官受损情况对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危险性进行了量化,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危险组。
极高危患者;必须立即开始对
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强化治疗。
血压(mmHg)
无论
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度如何,都应首先或同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换言之,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应作为治疗任何类型
高血压患者的基础。部分轻型
高血压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后,可减少甚至免于降压药物治疗;病情较重的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后也可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用药剂量或用药种类。这一点在我国过去的临床实践中未得到充分重视。
(二)
高血压的分类
对
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不仅有利于临床医生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的危险等级,还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疗时不仅要考虑降压,还要考虑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和逆转。同时,该方案还有助于临床医生量化地评价降压治疗效果。
高血压的治疗应紧密结合前述的分级与危险分层方案,全面考虑患者的血压升高水平、并存的危险因素、临床情况、以及靶器官损害,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依据新指南精神,对不同危险等级的
高血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具体如下:
表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WHO/ISH)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类征候群,长期控制不良的
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可产生严重损害。对
高血压进行合理的分类,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掌握该症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有效的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大量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高血压的危害性一方面与患者的血压水平正相关,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同时具有的其它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在过去沿用的
高血压分类标准中,忽略了血压升高水平的重要性,仅仅依据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分期。这不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还常常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为此,国内外新指南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对
高血压的分类方法做了全面修改。
高血压的分类、危险分层与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