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细菌性肝脓肿形成后,由于肝脏的血流丰富,脓腔内大量的细菌及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明显的全身性脓毒血症表现,如寒战、高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体重下降、恶心呕吐、白细胞总数增高等,病情严重而急骤,少数病人可伴有黄疸。阿米巴性肝脓肿可表现为稽留热、弛张热或长期低热,若伴发细菌感染,亦可有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表现。总之,肝脓肿常使病人处于一种极度消耗状态,并常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因此,及时将肝脓肿中的脓液引流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脓肿较大、一般状态较差、病程较长、中毒症状较重的病人显得尤为重要 [1] 。对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在1970年以前以手术引流为首选的方法。但因其创伤大,增加病人痛苦,以及有可能污染腹腔等问题而限制治疗范围。如果病人伴有胆道系统的疾病、门静脉引流脏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可致并发症、病死率均较高,术后恢复时间长,故现已逐渐被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所代替。因B超引导下肝脓肿定位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并发症及病死率低,尤其适用于全身情较差的病人。随着近年来肝脓肿穿刺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病死率已由原来的70%下降到近年的0%~15%左右 [2] 。为此,对肝脓肿的病人,如经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已液化,直径超过3.0cm,即需B超引导下肝脓肿穿刺术。如果脓肿直径在3~5.0cm,大多数穿刺抽脓一次即可。对于直径>5.0cm的脓肿,需采用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脓肿进行持续引流,及时、有效的改善病人全身的感染性症状。较大的肝脓肿,尤其时间超过半月时,脓肿壁变厚,脓肿与肝血窦“隔离”,抗生素难以入脓腔 [3] 。因此,对于多发性肝脓肿,一般先将较大的 脓腔进行穿刺引流,首先缓解病人全身感染性症状。此类病人脓液往往稠厚,我们一般予以留置双腔引流管,并可予以负压吸引。经另一引流管灌注灭滴灵或生理盐水加入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进行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引流液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复查腹部B超示:脓肿明显缩小,脓腔消失,超声显示一杂乱的回声区(纤维化所致),说明已治愈。如经引流后仍有少许渗液,为促进脓腔壁坏死,可经引流管向脓腔内注射硬化剂至脓腔内,如(1)无水乙醇,一次总量不超过30ml,无水乙醇可使细胞凝固坏死;(3)10%氯化钠溶液,一次不超过40ml,高渗盐水使腔壁细胞完全脱水,细胞坏死。我们对本组病人注入硬化剂疗法治疗24例肝脓肿,平均每例治疗2~3次,脓肿基本吸收。此法安全性高,亦适用于其他肝囊性病变。有些多发性肝脓肿,其脓腔往往相通,经过对其中较大的脓腔引流后,其它脓腔会逐渐缩小或消失,一般不需再次穿刺引流。对于较小的肝脓肿(直径<3cm),经过应用合适的抗生素及理疗后,脓肿会逐渐吸收而消失,不需进行穿刺及置管引流术。
3 讨论
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89例的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
2 结果
肝脓肿是常见病,其 治疗方法有很多,我院于1998年3月~2004年3月期间,对89例肝脓肿病人进行102次B超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组89例病人共进行102次穿刺术,置管引流术,其中78例病人经过1次置管引流术,9例病人经过2次穿刺置管引流术,2例病人经过3次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经补液抗炎治疗后,86例病人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B超或CT检查示脓腔消失后出院;3例病人因合并肝内胆道结石,病情稳定后行相应手术治疗。本组治愈率为96.63%。平均疗程19天(8~30天)。本组89例肝脓肿液培养有70例阳性,致病菌分别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肠菌、绿脓假单胞菌和阴沟肠细菌。其中52例病人在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出来后改用有效抗生素静滴及脓腔冲洗治疗。19例脓液培养阴性者中,9例肠道检出阿米巴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