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鲜鹅血50—100毫升,每日1次口服。治疗消化系统
肿瘤,总有效率为65%
偏方①
瞿麦根汤:鲜根用米泔水洗净,每天50—100克(干根用40—50克),水煎服。
疗效: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应用本方治疗肠癌20余例,有效率1 00%。
四、验方偏方验方复方半莲汤:半枝莲60g,石见穿30g,生
地榆30g,苡仁30g,忍冬藤30g,
昆布30g,
山豆根15g,槐角15g,胡麻仁15g,白
蚤休12g,帜壳9g,川朴9g。制成煎剂,每日1剂,分2次服。
三、肛门直肠检查治疗直肠类癌潜在恶性程度低,若其直径<2cm多为良性,>2cm者多为恶性。本病处理原则是根据肿物的大小,结合浸润深度以及组织学类型决定切除方式。若肿瘤≤1.0cm,无超出粘膜下层之浸润,无非典型组织学表现可行内镜下局部切除。若肿瘤>2cm或侵及肌层,应按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若直径为1~2cm,未侵及肌层,可经骶尾部或肛门行局部扩大切除,切除范围应包括距肿块边缘1cm之正常组织。若发生肝转移,应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经肝动脉插管栓塞,介入化疗等。肛门直肠检查允许时也可切除转移灶。
二、诊断由于大部分直肠类癌缺乏特异性或根本无明显症状,其诊断主要依直肠指诊,内镜和X线检查。肛门直肠检查确诊需靠病理检查,活检标本除HE染色外,可疑病变应行银染及免疫组化检查甚至免疫电镜检查。由于直肠类癌多发生于齿状线上4~13cm肠段内,而其绝大部分位于8cm以下,前壁多见,因此,直肠指诊检查多可触及。如发现圆形,光滑之粘膜下硬结,应警惕本病。内镜及其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内镜下典型表现为粘膜下结节状隆起,直径多小于1cm,质硬,推之常可移动,表面粘膜光滑,颜色较苍
白发黄。
一、临床特点直肠类癌是一种潜在的恶性肿瘤,具有生长缓慢,病程长的特点,转移极少。1/2~2/3的患者确诊时无症状,多数为其它肠道病变检查时偶然发现,少部分患者可以有肛门和直肠部不适、
便秘、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肛检常可触及圆形、光滑、可移动、质硬之结节。常于内镜检查时发现。大多数直肠类癌不出现颜面潮红、
腹泻等“类癌综合征”的表现,这可能是直肠类癌很少分泌大量5-羟色胺之故。直肠类癌发病年龄高峰为41~70岁,平均52岁。男女发病情况以往认为相等,但近来有报道为肛门直肠检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7:1)。
第五节 直肠类癌直肠类癌是消化道类癌的常见类型。以往报道直肠类癌的发生率仅次于阑尾及空回肠,但近年报道显示直肠类癌占胃肠道类癌的首位。尽管如此,直肠类癌仍较罕见。
生物治疗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间接起到治疗肿瘤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干扰素、白介素-2、免疫核糖核酸、肿瘤坏死因子等。
化疗主要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辅助治疗。
对直肠下段癌特别是肛管癌,宜术前放疗,使肿瘤缩小,转移淋巴结消失,减少癌性粘连,降低癌细胞活力,闭合脉管,降低病理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医源性播散,降低复发率。
二、治疗直肠肛门癌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所以采取外科根治手术为主,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
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可发现粘膜病变。常见改变充盈缺损、肠壁僵硬、肠腔狭窄、粘膜破坏、不规则龛影。内窥镜检查是最直接、准确的方法。B超多用于判断肠癌与周围脏器关系有否肝、肠、肾、肺转移。超声内镜有助于判断肠癌浸润深度,对临床分期有重要意义。癌胚抗原(CEA)放射免疫测定诊断
结肠癌阳性率50%~60%,对判断预后、观察疗效、监测复发是有一定意义。放射核素脏器显像对大肠癌转移灶显象可分别采用肝、肺、骨、淋巴结显像来做出诊断,以ECT诊断骨转移应用最多,价值最大。CT、MRI检查可了解肿瘤浸润深度、与周围脏器关系,有无淋巴结或肝等转移。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直肠肛管癌的重要方法,是肿瘤治疗的依据之一。病理组织学检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是手术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