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993年Fisch等[1]首次采用Sigma直肠膀胱术做可控性尿流改道,国内程双管等[2]于2001年提出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我们将程双管等的方法再改良,自2002年1月~2004年6月对5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除、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目的 评价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式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2002年1月~2004年6月对5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式。折叠乙状结肠约25cm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末端合并,从低压袋上方引入,与切除了一小片段的肠黏膜匙形吻合再植。结果 全组所有患者尿控率100%,无尿失禁、未发生明显酸碱平衡紊乱、肾功能损害及上尿路感染、上尿路结石、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并发症低、尿控效果好,术后生活质量较高,是一种快速、安全并简单易行的尿流改道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58.8岁。均为多发性、复发性膀胱癌,术前均常规检查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
【关键词】 膀胱肿瘤;Sigma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
1.2 手术方法 术前3天进食流质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术晨洗肠散溶液清洁肠道。所有患者均采用同一手术方法。全膀胱切除后,折叠乙状结肠约25cm,但不离断,先将浆肌层缝合,然后全层切开肠壁并缝合成低压袋。低压袋的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末端由后腹膜引至骶岬处穿出,输尿管一定要充分松解,以免再植后发生扭曲。两输尿管末段各纵行劈开1.5cm长后合并(相邻的两边作边边吻合),从“膀胱”低压袋的顶端开口无张力引入,突出于袋中长约2cm,切除拟行输尿管植入处1.5cm×1.5cm大小的肠黏膜片,两输尿管相对的两边及末端与肠黏膜直接作匙形吻合。两输尿管内分别留置单J管引流,连同放置在低压袋内的减压肛管一起由肛门引出并缝合固定。“膀胱”放置在腹腔内,而不必特意将其腹膜外置。术后口服少渣营养液8~10天,术后12天拔除单J管和肛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