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1.治愈:切开引流后,脓肿消失,切口基本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2.好转:脓肿切开引流后,引流通畅,伤口肉芽健康,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
疗效评价
1.对于病史明显的一般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于病史不明显,肿块巨大需进一步对肿块性质、大小往往难于作出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B”。
辅助检查
1.浅表,经切开引流后可选用肌注或静滴应用抗生素“A”+“B”。 2.深部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者,可选用“C”类广谱高效抗生素和支援疗法。
用药原则
1.及时切开引流,切口应选在波动明显处并与皮纹平行,切口应够长,并选择低位,以利引流。深部脓肿,应先行穿刺定位,然后逐层切开。 2.术后及时更换数料。 3.全身应选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伤口长期不愈者,应查明原因。
治疗原则
1.浅部:脓肿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及压痛,继而出现波动感。 2.深部:脓肿为局部弥漫性肿胀,疼痛及压痛,波动不明显,试验穿刺可抽出脓液,也可作超声波协诊。
诊断依据
1.浅表脓肿略高出体表,红、肿、热、痛及波动感。小脓肿,位置深,腔壁厚时,波动感可不明显。 2.深部脓肿一般无波动感,但脓肿表面组织常有水肿和明显的局部压痛,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深部脓肿临床表现
脓肿是急性感染过程中,组织、器官或体腔内,因病变组织坏死、液化而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脓壁。常见的致病菌为黄色葡萄球菌。脓肿可原发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远处原发感染源的致病菌经血流、淋巴管转移而来。往往是由于炎症组织在细菌产生的毒素或酶的作用下,发生坏死、溶解,形成脓腔,腔内的渗出物、坏死组织、脓细胞和细菌等共同组成脓液。由于脓液中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支架才使得病变限制于局部,另脓腔周围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最终形成的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的脓腔壁。脓肿由于其位置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本病往往可以通过对病史的瞭解,临床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得到确诊。治疗以引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