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寒战,结膜充血,皮疹,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黄疸,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出血现象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按照症状与体征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诊断。
2.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热程长短对发热待查诊断具较大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热程短,有乏力、寒战等中毒症状者,在抗生素应用、病灶切除、脓肿引流后发热即终止,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则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热程中等,但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多见;热程长,无毒血症状,而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则有利于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许多发热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热型,有时可起提示诊断的作用,因此连续测量体温是必要的,每天至少测体温4次,根据需要可每2~4小时1次,常见的热型有①稽留热:多为高热,常持续在40℃上下,1d间温差仅在1℃以内,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
肺炎等;②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较大,1d间温差在2℃以上,但最低体温不到正常,较多见于风湿热,
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
肺结核等;③间歇热:1d温差大,波动在正常与高热之间,或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如疟疾、肾盂
肾炎、回归热、淋巴瘤、布鲁菌病及周期热等;④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的规律,热度高低不等,呈不规则波动,见于阿米巴肝脓肿、肺结核、癌性发热等;⑤波状热:热度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常温,如此反复有似波浪,可连续达数月之久,见于布鲁菌病等;⑥消耗热:热度波动幅度更大,在4~5℃之间,自高热降至常温以下,常提示毒血症严重,病情险恶,见于败血症等。必须提到:在疾病过程中,也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交互存在,如大叶性肺炎并发脓胸及
肺脓肿等,热型可由典型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一方面,由于抗菌药物、激素及退热药物的应用,可使热型变得不典型。此外,热型还与个体反应有关,例如老年人患
休克性肺炎可无发热。因此对发热病人应按具体情况做出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观察体温与热型 在对发热待查患者着手进行观察前,首先必须确定患者是否发热。必要时口腔与直肠温度同时记录。因为主诉发热的患者中有少数经观察证明无发热,而是生理性体温波动或伪装热。
(一)病史在诊断中的重要性详细采集病史与全面的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步骤。对发热病人尤应注意:
二、临床诊断步骤发热的病因虽极为复杂,但如能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详尽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则绝大多数的发热病因可以查明。
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cAMP、内啡肽等作为中枢介质(也称中枢发热介质),提高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而引起的。发热的同时可增强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并减少微生物和肿瘤细胞增殖。但发热过高或持续太久,可使体内分解代谢加剧,含氮物质和酮体增加,各系统功能障碍,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反而减退,酶活性受抑制,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和抵抗力下降。高热还可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并带来严重危害。
2、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s,EP)是从宿主细胞内衍生的致热物质,体外细胞培养显示其主要来自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常见的内源性致热原有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s,IFN)等。
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等,这一类致热原的分子结构复杂,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故不能直接进入下丘脑作用于体温中枢,而是通过宿主的细胞产生所谓内源性致热原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然而,极少数外源性致热原例外,例如内毒素既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又能促使各种宿主细胞合成内源性致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