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新修本草》是唐显庆二年(687年)由苏敬等22人编纂,历时两年完成,由唐政府颁发的药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共载药850种(一说844种)。当时唐政府曾下诏全国,征询各地药物标本,根据形象加以图绘,其中也收载了部分岭南地区药物。如:
1.蚺蛇胆。《名医别录》:"蚺蛇胆,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疮,目肿痛。"《谨案》:"……今出桂,广已南,高贺等州。"《名医别录》只记载了蚺蛇胆的功用,《新修本草》则进-步点出其产自岭南地区。
2.滑石。"岭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极软滑。其出掖县者,理粗质青白黑点,惟可为器,不堪人药。"始安郡,三国(吴)置,治所为今广西临桂县。
3.钓樟根皮。"钓樟,生柳州山谷……八月、九月采根皮,日干之。"柳州属壮族地区,当时之人已知该药能止血,治金疮。
4.茯苓。"茯苓……今出郁州,彼土人及斫松作之。"说明壮族先民早已会种植茯苓。
5.桂、牡桂、菌桂。"牡桂……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甚良。""菌桂,味辛温,无毒,主目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立秋采。"从《山海经》开始,历代本草书均有桂的记载,均言以广西出产者为佳,故广西有"桂海"、"八桂"之称。《新修本草》还介绍了壮族先民采集、加工、使用桂的经验。
6.蒜。"此蒜与胡葱相得,主恶哉。山溪中沙虱水毒,大效,山人、俚獠时用之。"山人、俚獠是对壮族人的先称。壮族先民这一经验,被收入了国家药典。
此外,黄芩、瓜馥木、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钩吻、白花藤、郁金、蓝实、药酱、莎草科、苏方木、槟榔、犀角、狼跋子等产自岭南地区的药,也被收入了《新修本草》。
唐代陈藏器看到《新修本草》多有遗漏和纷乱,于是广搜文献,并采集民间用药经验,把遗漏的药物收集起来,著《本草拾遗》一书。其中也记载了不少壮族地区的药物。如:
1、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陈家白药味苦寒,无毒,主解诸药毒,水研服之,入腹与毒相攻必吐,疑毒未止,更服,亦去心胸烦热,天行温瘴。出苍梧,陈家解药用之,故有陈家之号。蔓及根,并似土瓜,紧小者良。""甘家白药,味苦,大寒,有小毒,主解诸药毒,与陈家白药功用相似。人吐毒物,疑不稳,水研服之,未尽又服。此二药性冷,与霍乱下痢相反。出龚州以南甘家,亦因人为号,叶似车前,生阴处,根形如半夏。"苍梧县,隋置,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龚州,唐置,治所在今广西平南县。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均是性味甘寒,但前者无毒,后者有小毒,两者均有解毒特效,服之能使毒物吐出而愈,两药为当时著名的解毒药。
2.玳瑁。"玳瑁,寒,无毒,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大如扇,似龟甲,中有文,生岭南海畔,山水间。"这是玳瑁入药的最早记载,也是壮医对祖国医学的贡献。壮医除了使用玳瑁血生饮解毒外,据《岭表录异》介绍,粤西人畜养玳瑁,佩带玳瑁以避蛊,还用活玳瑁来测试食物中是否有毒等。
3.土落草。"土落草,味甘,温,无毒。主腹冷疼气痃癖,作煎酒,亦捣绞汁温服。叶细长,生岭南山谷,土人服之,以辟瘴气。"
4.石药。"石药,味苦寒,无毒,主折伤内损淤血,止烦闷欲死者,酒消服之。南人毒箭中人,及深山大蝮伤人,速将病者当项上十字厘之,出血水,药末敷之,并敷伤处。当上下出黄汁数升,则闷解。但人重之,以竹筒盛,带于腰,以防毒箭。亦主恶疮,热毒痈肿,赤白游风,痿蚀等疮,并和水敷之。出贺州山内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