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2、解药毒
(1)解钩吻中毒
钩吻在壮族地区普遍有分布,日常生活中稍不注意极易误服,而且有的人还用钩吻来毒人或自杀。如《岭外代答》云:"愚民私怨,茹以自毙。"因此,壮族地区时有钩吻中毒的发生。解救钩吻中毒,壮族有自己的独特经验,流传于民间的方法很多,用雍菜汁解救是最早的记载。据晋代稽含《南方草木状》和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介绍,雍菜是岭南的一种常吃蔬菜,当地人用来解钩吻中毒。从唐代开始,壮族先民就使用催吐法及猪、羊、鹅、鸭血解救钩吻中毒,如唐代刘悯《岭表录异》曰:"野葛,毒草也,俗呼胡蔓草,误食之,则用羊血浆解之。"《岭外代答》曰:"急取抱卵不生鸡儿,和以麻油,挟口灌之,乃吐出恶物而苏,小迟不可救矣。"《西阳杂组》前集卷十九云:"胡蔓草,生笆容间……误食之,数日卒,饮白鹅、自鸭血则解。"此外,广西一些清代县志还记载有解救钩吻中毒的许多方法,如用松毛煮汁,粪水、红薯叶加黄糖,猪油、蛇胆、熊胆、垂鞭草捣烂取汁,糯米水等灌服催吐,这些方法至今壮族民间仍在应用。
(2)陈家白药、甘家白药
据《本草拾遗》记载,陈家白药出自苍梧,甘家白药出自龚州己南(即今平南县),因陈姓和甘姓家族常用,故冠以"陈家"和"甘家"之号。壮族姓氏包括陈、甘二姓,故陈家白药、甘家自药极有可能为壮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均性味苦寒,但前者无毒,后者有小毒,两者均具有主解诸药毒的功效。《本草拾遗》在介绍金蛇和伏鸡子根时指出,这两种药的解毒之功与陈家自药同,可见陈家白药在当时是著名的解毒药。《岭表录异》云:"陈家白药善解毒,诸药皆不及之,救人甚多……文府每岁土贡,按此药当时充贡,今无复有或有之,古今名谓不同耳。"说明唐代以后陈家白药的药名已发生变化了。《本草纲目》将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附于白药子条后,臼药子属防己科植物,叶近似圆形,根呈椭圆形,而据《本草拾遗》记载,陈家自药叶如钱,根如防己,甘家白药叶似车前,根似半夏,而且宋代马志《开宝本草》亦说白药子具有"解野葛、生金、巴豆药毒"的功效。因此,笔者认为陈家自药和甘家自药在形态和功效方面都与白药子有相似之处,可能就是白药子,只是产地不同罢了。
(3)山豆根
据《本草图经》记载,山豆根主要分布于宜州、果州(今平果县)一带,并附有宜州山豆根图。《开宝本草》云:"山豆根,主解诸药毒。"现在壮族民间仍经常使用山豆根治病。
(4)玳瑁血
壮族地区出产珩瑭。早在《逸周书·王会篇》曾提到华南各族向商王朝进贡过哦瑭等地方特产。在唐代,壮族先民已知生饮哦瑭血解救药物中毒。《本草拾遗》云:"玳瑁,寒,无毒,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除了解药物中毒外,据《岭表录异》介绍,粤西人养珉理,因为当地人认为佩带珉理可以避蛊还可以用活玳瑁来测试食物中是否有毒,壮族使用珉谓的经验在祖国医学中是独特的。
3、解蛇虫毒
(1)蓝蛇尾
据《本草拾遗》记载,蓝蛇出产于苍梧县。《梦溪笔谈》曰蓝蛇在邕州有分布。这两本书记载有当地人认识到蓝蛇头有毒,用来制造蓝药,但蓝蛇的尾却可用来解蓝蛇头毒。查《中药大辞典》无蓝蛇,可能此药已失传。
(2)鬼臼
鬼臼又名独脚莲。据清代张祥蕃《粤西偶记》记载,独脚莲能治疗一切毒蛇咬伤,并指出:"草如黄连,根极大,持入药肆,则诸香气尽消,为真,三脚五脚次之。"谢启《广西通志》也收入了独脚莲治蛇伤的经验。目前壮族民间仍广泛使用鬼臼治疗各种 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