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对伤的认识。畲医认为,凡机体某部位受到外界突然的强力打击(跌、打、扭、压等)而致局部筋骨或软组织受到损伤称为“伤”,不仅在局部出现疼痛,还可引起全身变化,若治疗延误或失当,重者可致死亡:若加上受到风湿寒邪的袭击,就会转化为风伤,因而对“伤”特别重视,把机体的碰撞或疼痛都说是“伤”,甚至连风湿性关节炎也认为是“风伤”。畲族还把“伤”与时辰连在一起,认为人体有十二处气血调和往来之处,按照十二时辰(或六时)与二十四节气(四季)的变化,周而复始地循环,若某一处气血受伤,就会造成血脉不畅,致成“穴伤”,或称“内伤”。同一位置受伤的时间与季节不同,出现的症状与治法、用药也不同,把受伤部位与时辰紧连一起,认为血脉某时辰行到某脏器时受伤则不治,产生了十二时辰不治说,如子时受伤在胆,见目开症不治;丑时受伤在肝,失气不能呼吸者不治;寅时受伤在肺,气逆上面面色红赤者不治;卯时受伤在大肠,腹痛面红不治;辰时受伤在脾,面有青色不治;已时受伤在胃,气大、吹气而不息不治;午时受伤在心,血攻心而赤红者不治;未时受伤在小肠,吐饭且面青色不治;申、酉时受伤在膀胱、肾,失气、目翻白、口开不治;戌时受伤在胞络,不能言语者不治;亥时受伤在三焦,目开不能转睛者不治。畲医认为这些不治之症多属内脏损伤。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内脏损伤若治疗及时,多数可治。
畲医对伤的分类是根据伤势而有两种分类法:一是将伤分为内外伤两种,再根据症状分为若干种。内伤指受伤后引起气血、经络、脏腑病变,气血阻滞或凝结,包括伤脑(类似脑震荡)、伤气(类似气胸等症)、伤血(类似内脏破裂)、气血两伤、伤筋(类似韧带断裂或挫裂)。外伤指身体外部的皮、肉、筋、骨损伤,包括开放性骨折、皮肉破裂等。二是根据受伤的部位、症状,将伤分为外伤(皮肤或浅层组织受伤而出现皮下瘀血)、创伤(跌伤或弹击、刀砍等外伤)、骨折(柳枝骨折、开放性骨折等)、内伤(内脏损伤)、穴伤(俗指点穴产生气血循行紊乱或阻滞)、食伤(暴饮暴食而引起积滞不化、疳积等)六种,各种伤症都有具体症状与体征,比较明确。
对小儿风症的认识。小儿风证的含义是广义的,认为“病痉”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妇皆有,如过汗变痉,风病误下变痉,疮家误汗变痉,产后汗多遇风变痉,跌扑破伤冒风变痉,表虚不任风寒变痉,失血过多变痉等等,而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小几腠理不密,更易感寒邪,寒邪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所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弱,故一般临床上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分为急慢二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蒸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小儿风证分72种,阳风、阴风、半阴半阳风各24种。
阳风:嘻笑风、项直(强)风、蛇舌风、天丑风、太阴风。太阳风、上脑风、中脑风、下脑风、五软风、黄疸风、热肝风、惊哭风、塔头风、红皮风、胀血风、急性风、吐酸风、最慢风、前天脐风、急惊风、吹气风、凹脑风、凸脑风。
阴风:疳积风、血痛风、骨痛风、血筋风、摆肾风、反腥风、痰肺风、擂头风、全身不遂风、锁喉风、噤口风、慢性风、慢胀风、慢脾风、斑毒风、香酸风、迷气风、神法风、摆接风、痿则肉风、嗳气风、吐血风、吞血风、钱毒风。
半阴半阳风:单蛇出洞风、双蛇出洞风、牛鼻风、地丑风、日丑风、皮痛风、心风、锁肚风、半身不遂风、单卫风、双卫风、黄皮风、迷心风、祛痛皮风、砂惊风、痹麻风、迷痰风、胎毒风、慢惊风、痞血风、麻木风、肾重风、肺重风、胞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