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彝医 > 正文

彝族医学的发展全览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双柏彝医书》又称《明代彝医书》,是1979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药检所在双柏县发掘出的一本古彝文医书。原件为彝医书,因其成书于明代,所以又称《明代彝医书》。

  据该书抄本原伯《序》所称:此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以后历经清代、民国多次传抄。此次面世的是民国一年(公元1912年)的抄本。此书共有古彝文约5000字,记录了56个病种,87个处方,324味药物。全书内容丰富,叙述较详,以病症为纲进行编写,所列病症、症状或体征约有60种左右。有的直接以病名出现如疟疾、蛔虫、奶疮等;有的则以病因命名如蛇咬伤、菌子中毒、皮肤湿疹等;但多数还是对症状的描述,以症状为病名的。如老母猪风、恶心呕吐,噎脖子等等。书中内容涉及到临床各科,其中属内科者约20多种,属外科(包括皮肤科、花柳科)者约16种,属五官科者约有6种,属妇产科者约有5种,此外,还有少数属于骨科、神经科和儿科的。在一病一症下,少则一方,多则十余方,也有一方通治数病的。全书列方剂243个,复方多于单方。复方由二三味或五六味药物组成,未见10味以上的。书中的治疗法多种多样,在内服外治的基本治法下又衍生出了多种治法,如外治的方法就有药水外涂,湿布热敷,药渣外敷,针挑,拔火罐,小夹板固定等等。某些病症还注明了禁忌,有的禁吃腌菜,有的禁吃鸡肉、猪肉,尤其是禁吃母猪肉等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当时的彝医对疾病的产生,病情的进退,药物的生克关系都有一定的认识。

  《双柏彝医书》是对16世纪以前彝族人民医药经验的总结。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内容如此丰富的彝族医药专门书籍。彝族的医药经验,多散在于各种经书、史书中,非常零星片断。而《双柏彝医书》则在近五千字中,详细说明了多种疾病的治疗药物和使用方法。而这些疾病和药物。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双柏彝医书》的出现,说明了16世纪中叶彝族医药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证明当时主要以行医为业的彝族医生已出现了。他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已经有意识收集本民族的医药知识,并将之归纳、整理为专门的药方专书。并且此方书,不仅概括了医药知识,又具有指导人们行医治病的作用。它所记载的病种是彝区常见病、多发病;它所收录的药方和治疗的方法是彝族人民迫切需要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在很困难的环境下,辗转传抄,流传了400多年而不失。国内有研究彝族医药的学者把《双柏彝医书》的发现称之为“彝族医药史研究中的第一次重要发展。”

  《启谷署》是贵州省仁怀县政协秘书长王荣辉同志保存的一本彝族医药古籍手抄本。其成书年代难以考证,据遵义医学院教授鉴定推测,“本书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明万历庚寅年(1590)年。”

  《启谷署》经过翻译整理,记载有5门,38个疾病,263个方剂,此书是一部临床价值较高的彝医书,经后人临床验证,有效率达95%以上,是我们研究彝族医学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指路书》又名《人生三部曲》,彝语《卓莫苏》,由金国库老人和罗希吾戈先生译定。据推测成书年代在明末清初之际。此书属彝族丧葬仪式唱诵的经书,内容主要讲死者的祖先某人曾在何地生息。“指路”是给死者的灵魂指明道路,把死者的灵魂从当地沿着迁徙来的路线送回彝族祖先的发源地。但是,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对彝族男子生平活动的描述及对妇幼保健,人体发育,胎产的认识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供牲献药经》是彝族古典文献《作祭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祭奠死者时呗耄唱诵的一种经文,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也确实有一部分内容是朴素的唯物思想的认识和反映。《供牲献药经》(以下简称《献药经》),写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曾广泛流传于云、贵、川三省。它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马学良教授1947年在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区安多康村彝族毕摩张文元家调查时发现的。后经马教授翻译整理成彝汉对照本。

上一篇:彝族民族概况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