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逐步地把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创造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理论,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笔者现根据个人的认识水平,谈谈对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关系。
1 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证、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种科学诊治方法,亦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论治之所以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因为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中医的辨证治疗认为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 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辨证证候相同,运用同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例如:同是痢疾病,症见腹痛、下痢、便脓血等症,在其发病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则有气分、血分之分,还有属热、属寒之别,及兼湿与不兼湿的不同证候表现,因此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又如慢性肾炎、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出现的水肿,它们的病因不同,而它们的证候相同,均属阳虚证候,均可用温阳化气利水的相同方法治疗,这就是祖国医学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
2 西医辨病治疗
辨病治疗是西医认识、分析、辨别、治疗疾病的诊疗手段。辨病治疗是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工具,通过物理、生化等各方面的检查,用定性定量的直观数据阐明疾病的致病原因、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及损害和疾病发展过程时,对疾病的定位与组织细胞的损害程度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分析,并根据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发展规律,判断疾病的预后,而且从病因学的研究上找出治疗学的依据,从而明确治疗方案与原则,为消除致病因素促进机体康复起很大的作用,但辨病治疗方法比较机械地看待疾病,往往忽略了整体,对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偏于外因,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个体矛盾揭示得不够深刻,因此在治疗上也缺乏整体性和灵活性,单纯依靠辨病的方法选用方药,或拟某方治某病,在临床常会出现不奏效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误治、变证、延误病程等等。例如:临床工作中,曾经遇到这样几位病者,根据现代医学的生化等方面检查,其结果均辨病为慢性肾炎尿毒症,其中1例主要表现:非蛋白氮(NPN)升高,达80mg%,尿少,伴全身中度浮肿。其次1例主要表现:非蛋白氮(NPN)68mg%伴有中度高血压及头晕,Bp170/100mmHg,当时开始临床选用了降低非蛋白氮(NPN)的有效方(防己、川椒、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桑白皮、陈皮、五加皮)治疗,结果患者非蛋白氮(NPN)均不下降,后一患者反而升高,非蛋白氮(NPN)从68mg%升高到98mg%,头晕加重,后按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辨证施治,进一步分析病机,结果第1例患者为脾肾阳虚,形成阴水泛滥的水肿;例2患者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故兼见眩晕。治疗分别采用了真武汤和杞菊地黄丸为主要加减治疗,连服3天后,复查,第1例患者非蛋白氮(NPN)从80mg%下降至56mg%,尿量增多,浮肿亦消退,例2患者非蛋白氮(NPN)从98mg%降至40mg%,Bp下降为130/90mmHg,头晕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