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西医结合 > 正文

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2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中西医并重”、“实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针的重要内容。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可以一直上溯到明末清初,以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华为标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西方近现代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也随之逐渐传入中国,奠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与丰富诊疗经验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医学,与文艺复兴后逐渐形成并奠基于严格受控生物学实验基础上的西方近现代医学发生碰撞。当中既有观念及医疗卫生实践上的诸多冲突,也有相互学习、吸收、汇通、渗透,乃至融合,中医、西医的称谓也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在中西医学交流史中,我国曾出现过多种流派,如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派及所谓废医存药派等,我们认为都不应当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该采取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理性的分析,不论探索成功与否,都应视为是有益的。建国后中西医结合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成为医学领域内最有中国特色的优势学科之一。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有一些初步的思考,现不揣浅陋,简述于后,以就教于同道。

    1.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共中央1954年11月23日批转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批文中就指出“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关注下卫生部举办了全国性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56年按现代高等教育模式建立起全国第一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研究院及各省中医研究所也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开始出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开始建立。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的批语》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之后全国各省都办起了西学中班,学员都是西医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十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中央转发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批语中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时期,在发展西医队伍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以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抓紧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要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和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中医队伍,造就一支热心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西医学习中医的骨干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中西医结合的步伐,使我国医学科学技术适应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服务”。1985年8月卫生部在安徽合肥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总结了1982年在石家庄召开全国中西医工作会议以来的经验,肯定了成绩,找出了差距,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任务,此次会上卫生部副部长提出可以试办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结合在医疗、教学、科研三个方面都正式纳入计划,扎扎实实地推进。在广大中西医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临床各科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各种层次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西医结合首先是在临床各科的诊疗工作中展开,在各个具体病种的诊疗工作中取得成效,主要的方法还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中医和中药。笔者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形成我国最具特色的优势学科,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几乎所有中医院的临床各科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大多数临床学科的多发病、常见病都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实践的探索,但临床各科发展并不平衡,在临床各个二级学科领域内,各个病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不平衡。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于临床而言是普遍滞后的,中西医结合还远不能说是已经成熟或完善的学科,就临床各科而言,“西医辨病”加“中医辨证”是主要诊断方法,中、西两法共同应用是主要治疗手段,深层次的理论上的结合尚须深入研究,一些中医重要理论、学说、观点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如经络实质的研究,卫气营血、六经实质等等。历史地看,中西医结合学科尚处在初创阶段,深层次的理论体系构架上的中西医结合还需要引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肯定必须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但理论研究又应当有相当的前瞻性,走在临床实践的前面去,才能使中西医结合提高层次,提高水平,在临床上提高疗效。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